影响语文教学的几个要素 张小红
影响语文教学的几个要素
◎ 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新山小学 张小红
当我踏进教育这道门槛,我就一直从事一线语文教学工作。在此过程中,我深感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语文更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正是生活中对语文知识的运用,才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富有情趣。所以学好语文是必要的,而小学阶段是学好语文的关键时期。通过多年语文教学实践,我觉得学好语文应抓住以下几个要素。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语文的重要因素。我国现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语文学习亦非常重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良好的学习习惯总是和成绩优秀的同学相伴。可见学习习惯对学生学习成绩影响之大。小学阶段是儿童形成各种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学生刚入学,教师就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
首先,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上课的时候要坐端正,握笔姿势要正确,按笔划顺序写,先想好再写,这些都是良好的书写习惯。要想学生有良好的书写习惯,老师的行为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作为老师,平时书写也应多加注意,我认为对孩子影响最多的,应该是每节课教师的课堂板书。因此在上课时,板书设计要合理,规范整齐,书写应做到一笔一画,横要写平,竖要写直。对于学生作业中出现的不规范的书写一定要及时更正,写字要看格子,做到作业面干净工整。我班这学期转来一名学生,他很有特色,就是每次做课堂作业都不能按时完成。后来我特别留意他做作业的情况,发现他每在作业本上写一个字,就向黑板上看一下。如此做作业的书写习惯,怎能提高速度。因此我提醒他,应该看一句抄一句,后来通过他自己努力改正,慢慢地适应了,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了。
其次,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理解水平。今年我教六年级语文,进入高年级段,教材对我们的阅读能力的要求也提高了。但有许多学生仍然停留在被动学习的状态上,所以遇到一篇文章我们不能只等着老师来讲,我们小学生也要有一定的自主阅读的习惯。阅读习惯的培养首先要做到课前预习。每学到一篇文章,在学习之前我们要读通句子,读准生字,对课文有个整体的把握,能归纳课文的中心,试着给课文分段。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查阅资料,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思想动态,了解与课文相关的知识,这些对我们深层次理解课文内容有很大帮助。其次是课后复习巩固,复习巩固环节不管在哪一门课程都是必要的。阅读教授之后,让学生根据文章的思想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写读后感,或体会文章写法。这些都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最后,培养学生在阅读时做批注的习惯。这也是阅读习惯中最为重要的习惯,一边阅读一边把自己读懂的知识,不懂的问题以及联想到的内容等等,随时就在相关的词句旁边记下来。做批注的阅读习惯让读者手脑口并用,思维保持积极活跃的状态。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形成的过程。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语文学习成绩的提高。
二、发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因素。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我们的课堂教学也要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我们要让课堂在师生互动的氛围中轻松愉快的进行,不断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
首先,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质疑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包括教师的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是在学生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以前在实施自主、合作、探究这一点上,我曾经走入了误区,以为所谓自主性就是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学习。合作探究就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其实不然,首先应该让学生自主质疑,确立探索研究的问题。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不但要尊重学生,还要开发主体,发展主体。教师不能包揽教学过程,要多鼓励学生提出他们疑惑的问题。在教学《葡萄沟》这篇课文时,我先播放葡萄沟的录像,让学生从感官上了解葡萄沟风情,激发学生赞叹:“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然后问葡萄沟好在哪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共同努力,寻找答案,学会倾听别人的见解,提炼完善并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形成共识。
其次,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我们的课堂同样也离不开多媒体教学。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学生的阅读对象不仅有文字和图片,而且有大量的有声读物、大量的动画、大量的视频资料。它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资源,形象生动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培养着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学校每个班级都配备了班班通进行教学,资源丰富,有时不用我们教师去特地准备,随课文就已经为我们链接好了相关的课件。在教学《荷塘旧事》一文时,我播放了孩子们在荷塘打水仗的视频,生动地再现了孩子们玩耍时的快乐,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荷塘的美景通过图片配上音乐朗诵,让我们身心愉悦,为后文在荷塘玩的快乐作好了铺垫,这是任何老师苦口婆心的讲解也无法达到的对美的视觉和听觉的感受。另外,班班通辅助段的讲解也为老师们开启了方便之门,教师运用手中的智慧笔可以在屏幕展现的课文上做批注,学生看到教师演示的批注,理解课文更容易了,并且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做批注,达到更好的自主学习的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的运用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特别是作文教学时,学生写好的习作,可以通过上传,展示到大屏幕上,然后全班集体交流,探讨如何改进。我们还可以同时展示优秀作文与较差的作文,进行对比,找出习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这是传统教学只能在黑板上展示所无法比拟的。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进入“我的班级”网页,随时询问老师或同学,达到及时解决的效果。
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如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准备一个能调动学生学习文章兴趣的导入等等。所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语文成绩,我们一线教师一直在努力。
三、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是学好语文的保障因素。美国一位著名的学者曾说过:“语文的外延是生活。”语文源自生活,生活也离不开语文。所以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一定要启发学生把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
首先,让生活成为识字的资源。低年级识字量大,而且识字学习比较枯燥。所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是一种很好的识字途径。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阅读、寻找,并通过讨论交流,得到巩固积累。如:认识本班同学的姓名,认识教室内物品的名称,认识常吃水果、食品、学习用品的名称,认识家庭中的日用品、装饰品、玩具等物品的包装、商标、说明书,看电视识字……就这样,生字在学生自己寻找的各种语境中多次再现,学生在愉快的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认识了新的字,巩固了学过的字。同时还养成了时时、处处积累和应用汉字的好习惯。
其次,让生活帮助理解阅读教学。生活是最好的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常遇到不能理解的问题,不妨再现生活情景来理解。如教学《金色的草地》一文,草地怎么是金色的呢?在教授之前,我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录像,一片草地上开满了蒲公英,并且播放了蒲公英在一天中的变化,太阳升起来,蒲公英全都开放的时候,同学们都说知道了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这样一幅动态的草地美景图,让学生对课文中写蒲公英一天变化的段落也理解了。《你一定会听见的》一文中,提到了上楼梯,关灯,两只老猫吵架等多种声音,学生回想生活,对这些声音并不陌生。我们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再次感受生活中美妙的声音。多媒体再现了生活,生活诠释了美文。
最后,让生活给我们提供习作素材。一提到作文,有些同学可能就有点谈虎色变。其实作文如果联系生活那将有写不完的话题,所以教师应该寻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东西,学生熟悉的内容,抓住语文与现实的契合点,引导学生思维,写出自己想说的话。课间的游戏,远方的旅行,同学之间的情谊,家务劳动这些学生亲身经历的事件,肯定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心情流露于笔端,汇聚成一篇篇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生活是一本书,生活更是一本丰富多彩的语文书,我们要在这本书中抓住几个关键要素学好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