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进行探究活动 提高化学课堂实效 栗喜东 贺彩虹
有效进行探究活动 提高化学课堂实效
◎ 陕西省定边县第六中学 栗喜东 贺彩虹
内容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例,从明确化学实验基本特征、加强实验过程设计、关注结果评析、注重联系实际、有机整合教材、合理使用自带材料几个方面阐述了在活动与探究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科知识的达成和科学方法的渗透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认识。
关键字:活动与探究 课堂实效
化学课程改革,突出了学生化学素养形成的重要性,并提倡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获取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技能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探究性学习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尝试设计多种多样的探究活动,开展探究性学习,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一节课是不是有了学生的探究活动,就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只有有效的探究才能获得有效的教学效果。本文就如何评价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及如何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谈谈自己的体会。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判断探究活动有效性的最好依据。有效的探究活动必须是以学生为本,能突出地实现三维目标中的一个或多个。
1.有效探究活动以学生为本,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与热情,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如果学生对所设置的活动内容缺乏兴趣或设置的活动内容脱离学生的基本背景,并得不到相应的材料资源的支持,学生就会对探究活动失去热情,活动只停留于表面,缺乏思维的参与,虽然有时活动显得热闹,但学生一阵忙乱后,活动就成过眼云烟,这样的活动就成为一个无效探究活动。因此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是有效探究的核心。
2.有效探究活动至少能实现三维目标中的一个。探究活动的基本模式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资料(实验操作)──分析资料(或实验现象数据)──形成科学结论──交流讨论──提出新的问题。作为课堂探究活动,可以是上述过程的全部,也可以是过程中的一个片段或某一个环节,只要学生能通过探究活动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或学会了某种科学的方法、技能或形成一种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能很好地达到其中一个目的,这样的活动就可以称为一个有效的活动。应改变以通过探究的学生是否取得成果或得出正确的结论作为衡量探究活动有效性的标准的观念。
如何使探究活动有效呢?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创设情景,激发探究欲望欲望
探究课题尽量取材于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较密切的内容。如:水的净化、废旧电池对水源的污染、钢铁生锈条件、酸雨的形成及危害、应用家庭用品设计制取气体的装置、酸碱对植物色素的影响等。这些内容源于生活,往往是学生感兴趣的,且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深刻体会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所带来的快乐,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热情。探究内容应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为背景,即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根据学生现有的条件能否完成这一探究活动,完成这一活动需用多长时间?还需要哪些材料资源的支持?例如,笔者将课题"应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实验探究"分解成几个子课题:
(1)通过实验判断用二氧化锰、氧化铜、硫酸铜、铁粉、___________(自选)等物质做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剂,哪一种效果较好?为什么?
(2)高锰酸钾分解后的残余固体能否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3)如何较准确地比较二氧化锰、氧化铜做催化剂时反应速率快慢?
(4)设计实验室或家庭用过氧化氢为原料制取氧气的装置。
(5)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选探究课题)
学生选择上述某一子课题或自己另选课题展开探究活动;而后进行交流讨论。这样处理的原因是:考虑到学生对催化剂的认识是极其肤浅的,如果让学生去探究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反应中的催化原理,则严重脱离学生的知识背景,学生会感到科学深奥、空洞而失去探究的兴趣;另外经过课题的分解,学生在课堂就有较充足的时间对课题进行较深入的探究。实践证实学生能通过以上活动,被催化剂的神奇作用所震撼,并能认识到如何使对比实验更具科学性,知道如何进行定量研究,如何进行制取气体装置的设置,如何进行实验评价等,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各校可建立不同功能、不同阶段以及课内和课外各种形式的探究课题库,供学生和教师选择,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探究情境。
二、明确的探究任务和目标
在学生接受或自主确立探究课题后,围绕该探究课题进行的方案设计、资料收集、实验操作等,每一环节均要明确其目的是什么?任务何在?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第一单元课题2中"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中学生通过实验预习及教师的指导,明确活动的目标:学会观察──观察蜡烛燃烧前后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按提示的操作步骤观察燃烧时产生的化学现象,并学会现象的记录分析,完成实验报告的填写。如果没有确定上述目标,放在学生面前的就仅是一根普通的蜡烛,学生感到熟悉而又茫然,不知探究从哪里入手。因此,只有明确的探究目的和任务,探究活动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活动的有效性。
三、自学探究,自主探索
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已初步知道了“是什么”,但不知道“为什么”,这时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实验事实,对出现现象的原因大胆地进行想象和推测,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再让学生自学课本有关内容,结合观察到的现象去发现实验证明的问题以及隐含的知识,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挖掘实验中包含的知识点。如:上述实验中,紫色的石蕊试液变为红色的原因,学生提出如下假设:
1、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变为红色。
2、水使紫色石蕊变为红色。
3、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产物使紫色石蕊变为红色。
这样的猜想,对活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具有重要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究,教师启发学生的探索思路,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并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分层次指导,展开讨论和交流。
四、讨论释疑,确认新知
学生通过自学后究竟解决了哪些问题,还存有哪些问题,教师不得而知,此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由发言,尽可能多的发言,互相补充,将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概括完全。但对有些问题的理解自己拿不定注意,这时就需要师生共同探讨,以确认对某个知识点的正确与错误,从而避免学生知识上的漏洞。
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索,教师的引导,设计了以下几个实验来验证上面的假设。(Ⅰ)向干燥的纸花(用经石蕊试液浸透的滤纸晾干后制成)喷稀醋酸;(Ⅱ)向干燥的纸花喷水;(Ⅲ)直接把干燥的纸花放入干燥的二氧化碳中;(Ⅳ)将干燥的纸花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Ⅰ)、(Ⅱ)、(Ⅲ)是独立的,为(Ⅳ)作铺垫,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通过分组实验,小组讨论,获得共识:1、石蕊遇酸变成红色;2、水、二氧化碳均不能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3、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
在过程中,学生的回答有的浅显,有的深刻,有的古怪,有的可笑,不管怎样,教师都应鼓励、引导,及时发现闪光点,切不可讽刺、挖苦、讥笑,只有这样,探究式学习才能达到目的。
五、巩固新知,拓展应用
问题解决之后,教师还应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对活动进行反思概括,同时对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反思概括具有以下意义:(Ⅰ)将新知识和原有的理解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提炼出概括性的知识,防止知识变成惰性的,过于受情景限制;(Ⅱ)理解如何应用不同的方法、策略解决问题。对于知识的引申,教师可以提出一两个综合性或探索性的问题,要求学生设计方案。既巩固所学知识,又培养创新习惯和创新能力,若时间不够,当堂解决不了,可以留在课下让学生思考。如:学生明确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后,出示讨论性问题: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若反应物之一是浓盐酸,把制得的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如果要避免此现象的发生,可采取什么措施?这样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拓展了思维。
以上所述,只有教师对探究活动成竹在胸,对探究过程的调控才能游刃有余。在课堂中教师要关注学法指导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能学;要善于创造条件敢于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发挥主动性、使学生会学。只有为学生创设亲历探究过程的平台,顺利引导学生进行活动与探究学习,才能真正提高活动与探究课的实效,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化学课堂。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家亮.用好三个标志性实验促进研究性学习产生三次飞跃[B].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5):16~17.
[2]马春生,彭小蓓.让问题贯穿探究实验的全过程[B].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9):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