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因材施教 敖志伟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因材施教
◎ 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板场镇永祥完小 敖志伟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各异,如何把握小学语文课堂非常关键,因为一节课的成功与失败直接影响着一代人。课堂上如何将优生与差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是学习的关键,我们应从提高全体学生的高度出发,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努力奋斗。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实施因材施教,下面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有针对性地实施因材施教。
向全体学生,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一大本质特征。提高民族素质,必须从培养每一个人的素质入手,因为每一个人的素质是民族素质的基础,民族素质是每一个人素质的融合和升华。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素质的提高。
首先,我们要相信所有智力正常的儿童都能学好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经验表明:语文成绩不佳儿童中的绝大多数都不是由于自身的智力因素造成的,主要是由于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和教学条件造成的。因此,我们不能把差生形成的原因完全归结为智力上的原因,更不能将差生和“弱智”简单地划等号。对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树立起每个学生都能学好语文的信心,这是搞好面向全体学生的根本保证。
其次,我注意做到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个体差异,也称个别差异、个性差异,是指“个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它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质的差异指心理生理特点的不同及行为方式上的不同,量的差异指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水平的高低”。由于每个儿童的先天素质和后天影响在事实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这种差别的结果必然要反映为他们在学习兴趣和动机、学习气质和能力、学习方法和习惯等方面的个别差异。对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承认这种客观差异,并以此为依据去有针对性地实施因材施教。
二、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学习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的个别差异在客观上制约着我们的教学,而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又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必须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正确处理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通过因材施教去实现全体学生最大可能的发展。为了使这一措施具体落实于教学实践,我作好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规定进行教学,使全体学生都能达到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确保大面积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二,切实转化低差学生。因材施教的关键问题是解决好差生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差生,转化差生。首先,要关心并鼓励差生,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使他们建立起能学好语文的自信心。其次,应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辅导差生,帮助他们尽快弥补知识掌握上的某些缺漏。在辅导差生时,我既注意给他们弥补知识的不足,更注意给他们弥补学习知识的方法,让他们逐步学会学习。另外,我还采取暂时降低某些较高要求来转化差生,先只要求他们完成大纲所规定的最基本的学习任务,使他们能亲自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树立坚强的自信心,然后再逐步提高要求,从而使他们不断进步,最终跟上全体同学的学习步伐。
第三,我鼓励优等生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我首先防止优等生产生自满情绪,通过对他们提出较高学习要求,使其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其次,经常给他们适当布置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语文才能。
通过上述诸措施,使全体学生在“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学习目标体系中,每个人都能得到对他们是最大可能的发展,以此实现素质教育关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客观要求。
三、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要着眼于21世纪人才素质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主体性得到发展,培养有扎实的语文基础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实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又要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和创造精神的开拓型人才。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归根到底,学习是学生内部的活动,谁也不能替代。因此,学生最主要的特性是主体性。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
(一)尊重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对小学生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因此,我尽可能做到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尤其是低差学生,对他们更是少批评多鼓励。从而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产生与教师合作的欲望。
(二)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
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尽量创设各种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地学习。这样也可以使学生敢于暴露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一些疑难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此一方面让他们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独立的个性。
(三)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从小学会学习,这既是未来社会对基础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必须完成的一项基本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习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切实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如实际操作、直观感知、迁移类推、系统整理知识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的掌握,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让学生在自身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如果绝对细分,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同的。有的比较文静,老师比较适合交给他一些想画画,练书法等一些任务;有的比较好动,老师比较适合交给他一些体育竞赛等任务;有的比较急躁,老师应该有所侧重的多交给他一些需要细心才能完成的任务。有时候,一次小小的成功能够激活一个人在的巨大的自信,可一次难忘的失败也往往可以摧毁一个人仅有的一点自信。通过以上相关阐释我们可以看出几点是:一是学生个体差异存在的客观性与尊重差异的必要性,二是要求教师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采取与之相适合的教学措施,三是要求教师在实施差异教学的过程中秉承“让学生在自身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理念。
总之,尊重学生的差异,并在教学中常思对策因材施教,让我们的教学永远伴随着学生的差异成长,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不断进步,才会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