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及应用能力现状调研报告 李桥生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及应用能力现状调研报告
◎ 四川省苍溪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 李桥生
为全面了解我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关培训工作开展情况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摸清需求,切实推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实施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我县开展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专题调研。
一、调研方法
(一)召开调研会。召集中小学校长、教师进修学校、电教教仪站等负责人参加的调研会。了解各校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关培训工作开展情况、基本经验、存在的主要问题,摸清当前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未来培训的需求,征求对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意见和建议等。
(二)深入学校现场调查。随机选择4所学校,深入课堂听课,与校长、教师及信息技术专干等进行现场访谈,实地了解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情况和培训需求意见等。
(三)开展统计与问卷调研。各学校填写《2016-2020年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相关培训统计表》,随机抽取样本学校,由学校填写《苍溪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调研问卷(学校版)》,组织教师填写《苍溪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调研问卷(教师版)》,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研过程
本次调研前,我们一起研究确定了调研及问卷方案,样本学校为全县学校的10%,确定原则为每个片区1所学校,县城1所,共10所,涵盖高中2所,初中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小学3所。调研问卷涉及中小学15门学科300名教师。调研问卷方案确定后,县教科局组织抽样10所学校教科室主任,召开了专题会议,进行了安排部署,每所学校选派了1名问卷调研员,组织开展工作,做到了操作规范,数据准确,问卷结果是学校和教师的真实表达。先后还组织两个小组共8人,深入4所学校教师的课堂、与校长、教师、信息技术专干进行了现场访谈,实地了解学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情况。
三、基本情况
苍溪,地处四川盆地北缘,秦巴山脉南麓,嘉陵江中游,全县幅员2330平方公里,辖39个乡镇,80万人口,新的历史时期,苍溪步入发展的快车道。亭子口水利枢纽工程、苍溪航电工程、兰渝铁路、南广高速,天然气综合利用园区建设,元坝、九龙山、龙岗西三大气田开发齐头并进。一批批重大项目建设正加快苍溪新发展新跨越的步伐。全县有中小学97所,其中高完中6所,职业中学1所,单设初中1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5所,中心小学47所。全县有中小学生6.5万人,有教师5186名。
(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备情况:在全面改善学校校舍的同时,我县同步实施了中小学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和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两项工程。2013年以来,投入教学设备资金4000多万元,新建中小学标准化实验室145间、网络教室125个、多媒体145套,装备学生计算机3544台,新增教师备课计算机1000台,对全县各中小学运动场、各功能室、学科实验室进行标准化建设,按标准配备必要的图书、教学仪器、电教设备和音体美器材。全县级校园数字化云平台已投入使用。
(二)信息技术师资水平:我县现有教师5186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85%,中高级职称占39%。近三年来,对所有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进行了全员培训,参加省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110人,有2430名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初级培训,1433人参加了信息技术中级培训。我县确立了省、市、县、校级现代教育技术专题研究课题82个;经常组织开展现代教育技术技能竞赛活动,使我县师生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和信息技术技能得到了全面的提升。95%的教师均能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上网浏览或下载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并同时进行网上教研活动;大部分教师能够自制基本的教学课件(如PPT)等;大部分教师都在自己的教学中尝试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各种活动,并逐步认识到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但由于教室缺乏相关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教学研究或多媒体教学只能到多媒体教室,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没有持久性和连续性。学校信息化教学和管理的课题研究比较缺乏,有待专家的引导。
(三)教育资源应用情况:全县学校有较完善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大部分教师存备了自己收集或制作的资源。教学资源丰富,使用率较高,实施了班班通的学校,教师人手一套优课教育资源操作系统,教师能熟练使用电子白板系统进行辅助教学。
(四)学生信息技术水平:我县三年级以上学生开设计算机课程。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城区学生90%家庭有计算机,农村也有相当一部分家庭有计算机,学生从小起就学习计算机操作,多数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目前学生信息化应用能力相对较强。
四、中小学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调研问卷情况简析
问卷共抽样10所中小学校,其中,高中2所,初中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小学3所。
(一)设备硬件方面
1.校园网的建设状况为5所已建设,3所正在建设 ,1所在计划,1所尚未计划;
2.学校班级实现了“班班通”占93%;
(二)资源开发利用方面
1.教师能根据需要制作用于教学的课件占70%,;
2.90%的学校建设有自己的校本信息化资源库,并提供给学科教师使用;
3.80%的学校十分注重和比较注重通过教育网等其它方式搜集或自制教育教学资源。
(三)信息技术培训方面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情况为:90%的学校对教师进行了全员培训或对部分学科教师进行了培训,100%的教师认为参加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对教师教学的促进作用非常重要。
(四)信息技术管理方面:有85%的学校每一学年上交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工作计划给上级教育部门审查;但只有70%的学校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相应的考评制度,还有30%的学校尚未制定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相应的考评制度;100%的学校信息技术课平均每周安排1学时至2学时;80%的学校领导对现代教育技术十分重视 或比较重视;只有20%的学校领导对现代教育技术不太重视;有90%的学校有专人分管教育信息化设备及其维护,同时,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专项会议;100%的教师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并非常愿意或比较愿意为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一些探索性的尝试。
(五)教育信息化学校投入方面
抽样的10所学校,近三年已投入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教师培训等)的总经费为150.1万元,投入最高的学校达35万元,最少的只有5万元。
(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一是硬件配备数量不足,并且老化;二是应用型操作实践培训少;三是老教师培训学习感到困难。
(七)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过程中的建议
一是上级需加大对信息技术设备的投入,并及时对原设备进行改造升级;二是应加大对教师进行教学应用型的专业培训,突出实践和操作,并重点学习应用中的基础知识。
五、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调研问卷情况简析
问卷抽样10所中小学校300名教师,其中,高中教师 94人,初中教师48人,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 78人,小学教师80人。
(一)教师需求
四类学校已参加过1次及以上培训的教师占68.3%,小学、初中、高中、九年一贯制学校分别占 85 %、48% 、77.7 % 、52.6%;教龄5年及以下的占65.7%,教龄6至10年的占80.6%,教龄11至15年的占55.6%,教龄16年至20年的占70%,教龄20年以上的占70.4%。获得计算机等级证书的有 232 人,占调研总数的77.3 %。教师最急需的培训内容是: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法及课件制作、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模式方法培训、计算机及网络基本操作技能和信息技术应用理论知识。遇到的主要困难是:缺少信息技术应用知识和技能占63%、缺少信息化教学硬件设施占53.3%、缺少信息化教学软件占45%;最希望的培训方式:一线教师主讲的教学应用辅导讲座占45.7%、与教研活动相结合的分散式培训占35.7%、基于案例的互动式培训占31%、高层次专家讲座占13.7%。最迫切需要的支持依次是:可供下载的教学资源包占64.7%、信息化硬件配置占57%、各类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占5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及相关指导占47.3%、相关技术人员的指导占36%、可自主学习的远程在线课程占26%。
(二)重视程度:92.7%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十分重要或比较重要,认为不太重要的只占0.3%。
(三)获取使用资源情况:经常使用各类型网站来获取教育资源的占抽样教师总数的 76%,使用最多的是理科教师占68.5%,文科教师占31.5%;经常采用或全部采用电子备课的只占教师总数的48.6%,其中,初中教师占39.2%,高中教师占67%,九年一贯制学校占19.2%,小学占28.8%,几乎没有采用电子备课的占教师总数的 17 %。按学科统计,21.3%的理科教师几乎没有使用电子备课,比文科和其它学科高,经常采用或全部采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仅占教师总数的46.7%,偶尔采用的占教师总数的 43.7 %,几乎没有使用的占教师总数的9.6%;四类学校中,几乎没有使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情况是:初中校占16%,九年一贯制学校占10.3%,小学占8.8%,高中只占6.4%;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常规软件应用(如PPT、word)226人,占75.3%,经常使用视频资源的共176人,占58.7%,经常使用常规软件应用(如PPT、word)和视频资源的共72人,占24%,使用常规软件应用(如PPT、word)、视频资源和交互式电子白板的38人,占12.7%,使用最少的是交互式电子白板只有17人,使用数字视频器械如摄像机等的只有48人,信息化教学资源一项都不使用的有25人,占8.3%;在备课、制作课件、课堂讲授教学环节使用网络教学资源最多,在学习答疑、编制试题、教学反馈、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反思、几乎未使用教学环节使用网络教学资源最少。
六、对培训的对策思考
(一)在培训内容方面:多开展教育教学方面的技能培训;加强信息化设计方法、课件制作中动画、视屏的插入等方面的培训;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模式方法、案例方面的培训辅导;加强实验操作、设备、仪器、画板等相关图片、图像的制作培训;多学习各种软件的操作及其网络维护等知识,如学习怎样编制试卷、怎样分析考试成绩等。
(二)在培训方式方面: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指导;分阶段对教师进行培训,采用指导教师来学校课堂现场培训或请专家来校集中培训;培训中以专业技术人员辅导和互动形式进行实际操作培训,少一些纯理论的专题讲座;分学科培训更有效;组织教师观摩一线教师主讲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示范课;对老教师应进行单独培训;也可采用熟手带新手的方法来进行;学校应采用年轻教师与老教师一帮一的培训学习模式;组织教师到外校外地学习参观。
(三)在培训管理及应用方面:将信息技术培训结果纳入教师的考评;领导要常抓不懈;学校和上级培训部门为教师多提供培训的机会;培训中增加教师上机练习的时间;信息技术教师应承担起每位教师学习提升的任务;学校应开展以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和课件制作方面的竞赛活动;应多开通一些免费的教学资源供教师下载使用。
通过本次调研,我认为,信息技术在我县各学校得到了广泛的实践和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县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但各校发展不平衡,在信息化设备的投入、教师信息化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信息化与课程的整合、信息化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等方面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我深信,在全县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苍溪教育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