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孕育学生明亮光辉的道德 曾岚秦
校园文化,孕育学生明亮光辉的道德
◎ 四川省阆中市垭口乡中心学校 曾岚秦
[摘要]:校园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其综合素质极为重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的道德关系着祖国的未来、人类的发展,也称量着学校教育质量的轻重。校园文化给予学生感染、熏陶、渗透,潜移默化地孕育着学生的道德,让学生的道德明亮光辉。
[关键词]:校园文化 道德 明亮光辉
一、 物质文化承载理念,是学生明亮光辉道德的依存。
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教育教学设备设施等。一所环境优美的学校,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人心旷神怡。
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对改善校园学习风气,优化教师和学生的精神生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筑设计得体、别致、新颖,令学生赏心悦目;校园景观亮丽、大方、温馨,特别是校园装饰文化对学生的道德熏染更甚,如学校打造的特色文化、地方乡土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国粹文化等各类文化墙、文化走廊、文化寝室、文化食堂、文化教室甚至文化厕所等,都会在学生的视听中给予心灵的震荡,激发道德的明亮光辉。
绿化美化精美、实在、寓意,增添了学生道德的写意。
教育教学设备设施的应用,助推了学生能力的提升,培养了学生敢于动手、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精神,敞亮了学生道德。
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活得开心、学得快乐、动得幸福、做得愉快,其道德自然而然就会孕育着明亮、散发出光辉,学生也就形成了积极、乐观、阳光、向上的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与人格。
古有“孟母三迁”,是环境育人,现代教育更要注重物质文化,特别是校园环境的优化与美饰,“学校是知识、教养、智力文明和劳动的策源地”([苏]苏霍姆林斯基),是学生道德成长的摇篮。
二、 制度、理念文化彰显个性,是学生明亮光辉道德的航标。
制度、理念文化是精神文化的一个方面,精神文化即学校师生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学校最高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总和。“学校的精神生活——这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概念。它既包括激发、发展和满足各种与必修的学习没有直接联系的智力兴趣,又包括我们称之为知识的运动、知识的活用的东西。它还包括创作活动和独立的智力发展,个人才能、志向和生活目的的形成。”([苏]苏霍姆林斯基)
领导者的办学理念、办学意识和行为,目标、校训、校风,就是一面鲜明的旗帜,它引导着学生成才的道路和方向,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时时感受,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做人的高尚德行,萌发成长的动力和培养愿望的文明。
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促使学生养成文明的举止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为学生明亮光辉道德的形成注入了催化剂。
学校的独特节日(如校庆)、典礼、仪式、各类庆祝活动等,以学校群体价值观和群体行为规范的方式熏染着学生,学校的精神生活唤起学生个人的人格独特性,为个性的全面发展建立起明智的和谐。“学校作为高尚的道德和文明的策源地,如果没有集体的丰富而多方面的精神生活,那是不可思议的;而个性——要是我们的理想是像卢那察尔斯基所说的那种鲜明表现的个性的话(我们正是应当这样来设想教育的理想),如果没有丰富的精神生活,那也是不可思议的。”“在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中,精神生活的集体因素和个人因素的结合与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苏]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是培养道德明亮光辉的人,制度是纯洁人的灵魂的光圈。“办学跟改造社会是一件事,就是造就人,要造就人中人,不是人上人,也不是低声下气的人。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农民和儿童敬爱的导师,使每一个孩子、每一户农家、每一个乡村、乃至一百万个乡村都披上晓庄的光。”(陶行知)。
三、 教师的道德是灵动学生道德的因子。
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直接承担者、实施者,“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教师的教风、思维方式、言谈举止影响学生的学风及思维方式的形成,不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或数代人,代代相传。
教师的道德水准,决定和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教师是教育理念的载体,是素质教育的组织者与执行者,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力量。教师的人格、价值倾向、精神风貌和专业水平等综合素质,不仅影响着教师能否更好地从事创造性的教书育人工作,而且直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成长。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积极的道德情感和坚强的道德意志,对学生起着其他形式的教育所不能替代的、潜移默化的导向、激励和示范作用。
“学习——这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这是一种极其复杂的道德关系,在这种关系里起主导的、决定性作用的特征,就是培养儿童的荣誉感和自尊感,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他要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苏]苏霍姆林斯基)
道德可以弥补智慧上的缺陷,但智慧永远弥补不了道德上的缺陷。人的两种力量最有魅力:一种是人格的力量,一种是思想的力量。
道德的本质是实践的,也是生活的。当前学生道德教育很大的一个弊病是“空”,脱离孩子的生活世界,空洞、枯燥,缺乏生活气息。因此,道德教育必须贴近生活,从生活中寻找道德教育的素材和契机。这就要求教师的道德要贴近生活,要作好学生的榜样,无论是教书育人还是行走在社会,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习近平)”时时处处给学生表现出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艰苦奋斗、勇于攀登、乐于奉献等精神,以此来触动学生的心灵,引发感动,引领精神成长。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Education is a tree shaking a tree, a cloud to promote a cloud, a soul awaken another soul.)”
四、 校园社团文化活动塑造学生道德。
健康、“绿色”、和谐、幸福、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文化活动,除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个人特长的展示、学习生活的调节等大有裨益外,更重要的是磨练学生意志,提升学生道德,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所学校要办得有生气、有文气、有灵气,就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一种生气勃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这种文化氛围反作用于师生,会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心理,有利于师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道德的熏染。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心目中的学校是这样的地方:在这里,生活和师生关系中的每一举动都充满着深刻的道德含义;在这里,形象地说,小小年纪的人日常生活中的每一瞬间都处在真理明亮光辉的影响下。”
校园文化象和熙的春风,漂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在教师、学生、员工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渗透在他们的教学、科研、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学生要形成明亮光辉的道德,具有阳光的心态、和谐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体,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孕育和浸润。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二版,第360页、第366页、第367页、第374页。
[2]《中国教育报》,2016.7.29,《陶行知:且行且知》。
[3][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1977)
[4]朱永新编,教育科学出版社,《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箴言》选集5,第747页。
[5]《人民日报》,2013.9.10,01版,《习近平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