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统合器材在脑瘫康复训练中的应用 张茜
感觉统合器材在脑瘫康复训练中的应用
◎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特殊教育中心学校 张茜
摘 要 脑瘫儿童常伴有智力、语言、视觉和感知觉的障碍,其康复不应仅单纯的进行肢体康复训练,它应是一个综合的集语言、视觉、感知觉为一体的较为全面的教育康复课程。因此巧用感统器材针对脑瘫儿童展开康复训练尝试。
关键词:感觉统合训练,脑瘫
脑性瘫痪是由于出生后各种原因造成的脑损伤的以运动障碍为主的残疾,常伴有智力、语言、视觉和感知觉的障碍。而这些障碍往往会制约运动功能的康复效果。因此,对脑瘫儿童的康复不应仅单纯的进行肢体康复训练,它应是一个综合的集语言、视觉、感知觉为一体的较为全面的教育康复课程,应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康复课程,在娱乐中学,在娱乐中康复,将训练与教育内容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调动康复设施及环境中的教育康复素材,使脑瘫儿童主动参与到教育康复训练中来,以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
感觉统合训练指基于儿童的神经需要,引导对感觉刺激适当反应的训练。此训练提供前庭、本体感觉以及触觉等刺激的全身运动,目的在于改善脑处理感觉资讯与组织并构成感觉资讯的方法。感觉统合训练的关键是同时给予儿童前庭、肌肉、关节、皮肤、触摸、视听嗅觉等多种刺激,并将这些刺激与运动相结合,它涉及心理、大脑和躯体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脑瘫儿童在训练过程中能获得熟练的感觉,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控制能力,并在指导下感觉到对自己躯体的控制,由原来的焦虑情绪变为愉快,在积极累积经验的基础上,敢于对意志想象力进行挑战。
我选择运用感觉统合训练器材去实现寓教于乐的脑瘫儿童康复课程。
一、 选择性训练,针对性训练。
针对脑瘫儿童的特点,我选择的训练有触觉训练、前庭觉训练、弹跳训练、固有平衡训练、本体感训练。
1、触觉训练。目的在于强化皮肤、大小肌肉关节神经感应,辨识感觉层次,调整大脑感觉神经的灵敏度。可用到的训练器材有:按摩球、颗粒大龙球、平衡触觉板。
按摩球。手部按摩,指导孩子利用小按摩球,按摩手心、手背,脚心脚背各5分钟。胳膊按摩,先沿胳膊内侧从下往上、从上往下顺序按摩,再沿胳膊外侧从下往上、从上往下顺序按摩,各5分钟;坐下来,引导学生沿腿内侧来回按摩5分钟。
颗粒大龙球。让孩子自然趴在颗粒大龙球上,教师抓着孩子的脚腕,随着颗粒大龙球的转动前后拖拽5分钟,再让孩子翻过来躺在颗粒大龙球上,教师抓着孩子的脚腕拖拽5分钟;让孩子平躺在地垫上,教师滚动颗粒大龙球从孩子的胸部慢慢挤压滚至脚部,这样滚动2-3个来回,再让孩子平趴在地垫上,教师滚动颗粒大龙球的方式同上;也可以利用颗粒大龙球做传球活动,让孩子对着站成两排,互相拍传颗粒大龙球。
2、前庭觉训练。目的在于调整前庭信息及平衡神经系统自动反应机能,促进语言组织神经健全、前庭平衡及视听能力完整程度。可利用的训练器材有:颗粒大龙球、滑板、圆形滑板、踩踏车、独木桥。
颗粒大龙球。方法同上。
滑板。让孩子胸部贴着滑板,趴在滑板上,从滑道上滑下来,要求学生双手伸开做飞机状,头用力抬起以免脸部碰到地面;可以让孩子趴着滑板上,双手做双桨往前滑行,可设计比赛场景,激发孩子的游戏兴趣;让孩子趴着滑板上,老师拽着孩子的双手,以老师为中心画圆转圈,要求孩子抬头看老师;让孩子趴着滑板上,双手伸开做飞机状,用力抬头看前上方,老师拽着孩子的双脚画圆转圈。每天以不同形式引导孩子做滑板游戏不低于20分钟。
圆形滑板。让孩子盘坐在圆形滑板中央,双手抓住滑板两侧抓手,眼睛平视,老师用力搬动孩子的肩部,使孩子原地转圈,然后反方向转,反复2-3次;让孩子盘坐在圆形滑板中央,双手抓住牵引物的一端,老师抓住牵引物的另一端拽动向前走,要求孩子的腰部和臀部用力坐稳于滑板上,每天5分钟。
踩踏车。此项训练适用于肢体没有大的问题的孩子。教孩子稳稳的站在脚踏车上,双手抓牢扶手,抬头向前看,双脚用力蹬脚踏车前行,待前行较熟练后再加倒行,交替进行。可设计比赛场景,两人或三人展开比赛,看谁先到达终点。每天踩踏不低于15分钟。
独木桥。可利用感统器械万象组合器材,组成独木桥,让学生赤脚通过,要求不要掉入小河。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将独木桥加高到20厘米。3-4米的独木桥每天行走10个来回。
3、弹跳训练。目的在于调整固有平衡、前庭平衡感觉神经系统,强化触觉神经、关节信息,促进左右脑健全发展。可利用的训练器材有跳床、羊角球。该项训练适用于下肢正常或较为正常的孩子。
跳床。指导孩子利用跳床进行弹跳训练。初期,教师可以抓着孩子的双手辅助弹跳,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逐渐放开孩子的双手让孩子独立弹跳,再逐渐加入边弹跳、边接传球的训练动作。每天不少于10分钟。
羊角球。根据孩子身高,选择合适的羊角球,指导孩子坐跳羊角球,要求双手紧抓住羊角,眼睛平视,自然弹跳。每天不低于5分钟。待孩子较为熟练后,可以设计游戏比赛场景,两三个孩子展开比赛,看谁先跳着到达终点。
4、固有平衡训练。目的在于调整脊髓中枢神经核对地心吸力的协调,强化中耳平衡体系,协调全身神经机能,奠定大脑发展基础。可利用的感统器材有独脚椅、大陀螺、脚步器、竖抱筒。
独脚椅。训练孩子稳坐独脚椅。初期,允许孩子双手或单手辅助,慢慢的平衡感稍有提高后,再逐渐脱离双手辅助,再逐渐延长稳坐时间,要求孩子双脚自然着地,双手自然垂下,眼睛平视。每天坚持5分钟。
大陀螺。指导孩子自然躺在大陀螺里,屁股放在陀螺椎底,双手紧抓陀螺边缘,头部自然贴在陀螺上,眼睛平视。为了防止孩子躺在大陀螺里感到无趣,可以配合和孩子一起数数、唱儿歌或是针对孩子感兴趣的问题展开对话练习。每天坚持做5分钟以上。
脚步器。适合于肢体较为正常的孩子。指导孩子双脚分别踩在脚步器上,双手拽紧抓手,手脚协调行进。刚开始难度较大,教师可以在孩子身后,抓住孩子的双手帮助孩子找好协调点,待孩子平衡感稍好些时,再逐渐放开让孩子自己利用脚步器行走。孩子都能熟练操作后,可设计游戏比赛场景,激发孩子的训练兴趣。每次练习10分钟。
竖抱桶。先引导孩子坐上竖抱桶,双手紧紧抱住抱桶,教师慢慢推动抱桶让其晃动,可以有规则晃动转圈,也可来回荡,也可原地转圈。配合孩子的情绪,可以和孩子展开互动,比如:边晃动对儿歌,边晃动边接沙包或是定点投沙包,边晃动边认读识字卡片或看图说话等。每次不低于5分钟。
5、本体感训练。主要目的在于强化固有平衡、触觉、大小肌肉双侧协调,灵活身体运动能力、健全左右脑均衡发展。可利用的感统器材有:滑板、圆形滑板、独木桥、跳床等。训练方法同上。
二、贴近实际,贯穿认知和语训。
每一项训练中,教师都应该贴近孩子视角,跟随孩子兴趣,及时展开对话交流,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素材,提高孩子的语言、认知水平。
(一)利用墙壁文化,引导孩子认知事物。
可根据孩子年龄特点,在墙壁上张贴图片或图画,在训练的同时,设计看上去较为随意性的交流,引导学生从被动的对话,到主动的发问,再到主动的交流,让孩子学会自主语言交流,将会极大地提高孩子的言语水平和认知水平。
(二)利用室内人物特点,提高认知兴趣。
每天参训的孩子不同,陪同的家长不同。可以引导孩子注意参训的人数、参训孩子的年龄特点、衣着、称呼等等,适时地引导孩子关注、发问、交流。认知的范围从数字扩大到颜色、大小、老幼等等,由直观向抽象过渡,引导孩子主动观察,主动思考,主动发问,主动交流。
三、讲求技巧,激发兴趣。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孩子主动参与,训练效果才会达到极佳。
(一)提高亲和度,引发孩子的兴趣。
我们只有贴近孩子的视角,从孩子的兴趣点去观察孩子,抓住孩子的喜好,利用和蔼、浅显易懂的语言与孩子展开对话,孩子才会愿意看向我们,逐渐的靠近我们,才会从回答我们的问题,到主动的发问,主动的交流,才会从直观的现象交流逐渐发展想象交流。一个轻轻的抚摸,一个真诚的微笑都会引发信赖的依靠,引发孩子主动参与的兴趣。只有提高孩子的兴趣点,才会收到好的训练效果。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孩子都有好胜心,都喜欢得第一,因此,可以根据训练内容,设置不同的游戏比赛场景,激发孩子的参与兴趣,求得最佳训练效果。
好的康复训练效果是由多方面因素促成的,合适的训练项目、针对性的训练措施以及孩子的训练兴趣都是达到最佳训练效果而不可或缺的因素,同时还应综合训练目标,调动一切可利用素材,让孩子愉快地参与,愉快地康复。
参考文献:
杨亚丽、马堃主编:《实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医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