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巳:浅谈初中“生本课堂”中语文教师的导学作用
浅谈初中“生本课堂”中语文教师的导学作用
◎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教师进修学校 张晓巳
“施教之法,贵在启导。”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主导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而作为真正以学生为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和目标——“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则进一步要求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帮助者和合作者,采取多种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倡导合作探究。那么,教师应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灵活、恰当、有效地充分发挥自身的“导学”作用呢?结合自己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工作实践和学校“生本教育实验”的实施,我认为主要应做到有以下两点:
一、发挥好教师的疏导作用
1.兴趣方面的疏导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学习者对某一学科产生了兴趣,他总是积极主动而心情愉悦地去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快乐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有句很有名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教师在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加以疏导,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好学乐学的目的。
2.学法方面的疏导
语文学习是知情结合的过程,学生在感受、理解知识时,有时思考与探索会进入思而不解或视而不透的境地,如果此时教师再无限制地追问和等待,反而会挫伤他们探究的热情;假如教师能捕捉时机,因势利导,将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或在一些深奥的地方及时给予指点,也许只是三言两语,却能使学生产生豁然开朗顿时领悟的快乐,那么再接再厉之情会突奔而起,学生的智慧自然会在碰撞中发出璀璨的火花,从而促其思考,学会学习,尽快过渡到“不复需教”的阶段。教师经常适时对学生进行这样的疏导、点拔,使之“开窍”,?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
3.心理方面的疏导
当今社会要求学生不仅要汲取丰富的文化知识营养,更要拥有健全的人格和极大的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而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升学压力、离婚家庭的增多以及独生子女教育等问题,必然会造成部分学生的心理障碍,教师在课堂内外对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已成为必须和必要。假如教师能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在校具体表现,用文章的精髓开启学生的心窍,激励他们思考人生的真谛;再现作品的诗情画意,唤起学生的想象与共鸣,耳濡目染,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用文章的妙语警句,娱目、动情、激思、励志,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取向,有了恰当的行为动作和为人处世的方法……当学生以健康的心理个性、乐观的人生态度面对学习时,他们就会主动向目标冲刺,无限的内驱力会为学习的成功造就无限的“商机”。
二、发挥教师的诱导作用
1.“质疑问难式”诱导
提问是启迪思维、激发兴趣、活跃情绪、深化理解的重要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设置一套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的提问方案,会把学生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思维僵局中诱引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启发式的诱导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疑式的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下一步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不断产生“疑虑之情,困惑之感”,迫使他们自己主动思考,去寻求问题根源所在;阶梯式提问则相当于学生爬山时,我们先架好一座梯子,使其思路始终沿着一定的轨迹步步升华;而扩展式提问又可由一个问题生发开去,开阔思路,扩展知识,训练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此类的问题设置,可以诱导学生思维从不同角度得以展开。
2.“手段开放式”诱导
我们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提到训练,更多的还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布置题目,学生做作文,此外便是这样或那样的练习册。训练手段单一,训练形式僵化,结果是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兴趣寡淡。在打破僵化的语文训练形式方面,魏书生是一个革命者,他有一整套语文训练的手段及语文教学管理的途径。在他的“计划系统”中,有“每人每天必做的6件事”、“每天按学号轮流做的3件事”,“每周做一次的三件事”、“每学期做一次的9件事”、“不定期的6件事”、“和语文教学相互渗透的7件事”,把看似抽象的语文学习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事情,提高了学习时间的利用率,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魏书生的“计划系统”是他和学生民主协商的结果,能否照搬照用要看各校各班的具体情况。不过,训练手段的多元化应是中学语文教师探索的方向,这也正是郭思乐教授创立并积极推广的生本教育课堂理念的体现,我们“很可能需要些非常规的理念、非常规的运作”。在语文训练手段上,设想完全可以再大胆一些。比如,换“教师提问学生答”为“学生提问教师答,由学生评判教师回答的质量”;换“教师出题学生做”为“学生出题学生做乃至教师做,由学生批改评讲”。这样做,定能使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顿开,纯熟之功弥深”。
3.“思维训练式”诱导
思维训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有巨大作用,灵活的思维方法是创新的起点和关键。教师在平日上课时,应有意识地诱导学生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去考虑、处理问题:当正向思维难以取得效果时,则可诱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当学生面对多种信息需作出选择时,则可诱导学生运用联想思维;写作和阅读教学中,则可以要求学生用入境思维法……只要我们在课堂上坚持不懈地诱导学生不时进入多种思维境地,我想,对学生来说,今天是“要我思”,明天就可能是“我要思”。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要熟练,除了勤于实践、乐于实践外,别无他途。“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无论怎样的教学,都不可能靠在课本有限的选文中精耕细作而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语文教师必须真正把课文当成教学生学的例子,充分发挥教师的疏导和诱导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的“导学人”,创设一种“心理自由和安全”的课堂教学环境,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的心智和心灵能自由自在的放飞,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从而使语文教学真正跨入一个广阔自由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