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心本化”“233”教学方法刍议 白珂源
5
美术“心本化”“233”教学方法刍议
◎ 四川省雅安中学 白珂源
摘 要:本文运用“心本化”原理阐述了美术教学的两个内涵、三个环节、三个措施的“233”教学方法,即:“2”是“心本化”教学的两大内涵:一是从理论上看“以心为本”的教学是尊重教学,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二是从现实中看,“以心为本”教学是成果教学。“3”是抓好“心本化”教学的三个环节,即:了解学生的意愿是优质教学的前提环节;师生交流互动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环节;自由奔放、花开七色是教学的关键环节;这三个环节在于师生的配合,思想的奔放和氛围的融洽。“3”是实施“心本化”教学的三个措施,即:一是勤交心,强调了“浇树要浇根,教人要交心”的道理;二是抓细节,阐明了抓细节的重要性,细节是艺术,细节是力量;三是重创新,指出了创新在点滴,创新在细微。“心本化”教学不是唯一,美术教学应当归于本真;其“233”教学方法也不是唯一,把途径、经验、特点归纳总结,以便与同行分享。
关键词:美术“心本化”,“233”教学方法,刍议
正 文
就美术而言,无论是学还是教,大家看见的是成果或作品,在成果或作品的背后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或者存在千奇百怪的原品。这原品源于各类动因,或功利、或名气、或被动、或主动,抑或是兴趣使然。其实,不管属于哪种动因,美术教育与教学皆源于兴趣,兴趣源于心,有心才会有兴趣。美术作品的产生是兴趣的产物,也就是心与自然、社会、思维相结合的产品。因此,美术教学在其他条件具备的前提下,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兴趣、学生以心为本,方能促进美术教学的有效发展。
一、“心本化”教学的两方面内涵
何谓“心本”教学?心指“心品”,人的心理品质;“心本化”是指“以心品为本”、“以心为本位”。人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个体的人格、个性、心态等因素,还包括自信、认知、情感、意志等的因素。美术“心本化”教学有两个主要内涵:
一是从理论上看,“以心为本”的教学是尊重教学。“以心为本”的教学是指学校教育和管理以学生的心品为本,强调课堂教学以“心”为核心、以心为本位,一切教育要以学生的良好心品的塑造为目标,以学生的良好的心品培养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心本教学强调了师生人格上平等,也强调了尊重人格和尊重学生自尊。
二是从现实中看,“以心为本”教学是成果教学。师生在“以心为本”的基础上,把兴趣爱好、情感智慧、感悟感知、思想境界、创新思维等融入到自己的美术作品中,每幅作品中饱含着时间与汗水,每件成果上蕴藏着心境和感悟;有哲人说过:“对绘画爱然的感染,由先前的旁观者,有渐渐看着似眼熟,有渐渐的体悟似心悟,在意的是临着、临着笔底下有了自己体悟,有了乐在其中的心境。”可见:美术无界,界在心中。
所以,美术教学和作品是心的呼唤,成果是情的展露,无“心”不成果,无情不作为,美术作品是“心本”成果的外化,“心本”教学是以成果为目的的教学。
二、美术“心本化”教学要抓好的三个环节
“心本化”教学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学中关注和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学生就会热情高涨。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说明了兴趣是学生主动求知、探索的动力,做到了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心本化”教学的根本,抓住这个根本,就要做好三个环节:
(一)了解学生的意愿是优质教学的前提环节。老师在课前要作学情调查,知道学生的需要和愿望,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前做充分的准备,通过学情调查发现:有的喜欢国画,有的喜欢素描,有的喜欢油画,老师应当选择多数学生倾向性明显的素材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同时兼顾少部分有其他意愿的学生,这样的课堂绝不是“一刀切”或“一言堂”,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二)师生交流互动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课堂上学生要和老师交流,回答老师的问题,向老师提出疑问,可以现场接受教师的指点,缩短自我探索的时间,把不懂变得清楚,把疑惑变成明白,把低起点变得有高度、有深度,或许,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习作完全出乎自己的预料,其欣喜之余,更加兴趣盎然,勇敢前行。
师生交流互动的另一个奇迹在于老师能够及时地调整教学思路,满足各类学生的需求,用不同的方法指导着不同的学生,既让学生能够达到殊途同归之目的,又使教学收到异曲同工之效果。
(三)自由奔放、花开七色是教学的关键环节。美术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教会学生绘画的技巧,还应该不受条条款款所束缚;否则,老师圈定的教学内容、封闭式教学方法、固定的思维模式,学生的思维也受到钳制,这样的教学会导致学生的作品,就如同复制了无数次老师的绘画,美术教学若没有创新就等于失去生命力。
课堂应该是开放的,美术应该是自由奔放的,教学方法应该是不断创新的。可以让学生去了解中外的画家,欣赏他们的作品,选出自己喜欢的且能够驾驭的作品进行临摹,在画画的过程中,没到实在画不出来的地步,老师是不会帮忙的。老师在修改画的过程中,会循序渐进地结合作品讲述一些相关知识,就比直接单纯介绍知识科学合理,学生容易接受。
开放的教学可以冲破传统美术教学的藩篱,让学生边互助边学习、边谈论边动笔,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在提高中有了个人特色,最终形成了独具个人风格的绘画技艺,面向社会,构成五彩斑斓的美术世界。
三、美术“心本化”教学的实施,务必采取的三种措施
美术的特性是自由的,它不能有太多的束缚,过多的束缚只会造成思维的禁锢。“心本化”教育是否顺利,关键取决于三种措施的实施:
(一)勤交心,浇树要浇根,教人要交心。俗话说“浇树要浇根,教人要交心”,其实就是抓根本的措施。美术教学的过程就是“交心”的过程,教与学双方的勤交心、勤沟通,这既是抓根本的措施,也是“心本化”教学方法的体现。勤交心,把自己的思维告诉别人,对自己会更大的收获,就像萧伯纳说的那样:“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有两种思想,甚至更多。”这就进一步说明了美术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心的重要性。
(二)抓细节,细节是艺术,细节是力量。汪中求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指出:“应该重视‘点’,‘点’真正完善了,‘线’和‘面’就简单了;各事物的基本问题还是在‘点’上,而‘点’的改善是无止境的,如何画好‘点’,则体现艺术”。这反映出一个道理:美术教学要重视细节,细节是最为重要的,它决定了作品的好坏;所以,细节具有很强的力量,能够制约美术教学的优劣,也能决定绘画作品的成败。
(三)重创新,创新在点滴,创新在细微。在美术的教学中更重要的是要有创新精神,作品没有创新,就等于一幅画没有和谐的色彩和协调的装饰,其黯淡而陈旧是没有生命力的。
方法创新是美术教学的基础。其表现形式不能单一,一定要多样化才能博人眼球。方法的创新在于打破常规,采用非正常的逻辑思维,“剑走偏锋”依然是“殊途同归”,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即使不被接受但也难以忘怀。
形式创新是美术教学的关键。美术作品首先是从形式上映入读者眼帘的,形式不仅是作品的外在表现,同时也是作品自身的结构元素。美术的表现形式新颖、多样,给人以震撼的感觉有深入内容的欲望,形式是门槛,创新的门槛为内容的展示提供了关键的平台,最终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内容创新是美术教学的灵魂。方法创新和形式创新都服务于内容,内容创新不是为哗众取宠,而是要在内容的选择上不随波随流,这需要独到的眼光、独特的思维、特殊的视角,使内容突显、鲜活、别致,才会使作品鹤立鸡群、脱颖而出;好的内容会赋予作品生命力,赋予作品“活”的灵魂。
综上所述,“心本化”教学的“233”内涵、环节与措施,是对美术教与学活动具体实践的总结;“心本化”不是唯一,在美术教学的天地里,苦苦追求,上下求索,应当归属寻求本真。“心本化”“233”教学方法也不是唯一,只是沧海之一粟,细心整理提炼,以飨同仁。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C](3)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44。
2、汪中求·《细节决定成败》[M],新华出版社2004.4.112—125
作者简介:白珂源,四川省雅安中学,通讯地址: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育才路63号(四川省雅安中学),邮编625000,电话:13981604367,邮箱:18231360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