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课堂 开创阅读教学新局面 邓春华
构建和谐课堂 开创阅读教学新局面
◎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思源小学 邓春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这就要求教师以全新的观念,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有利于激发他们阅读兴趣,支持和引导他们提高阅读能力的物质和人文环境,即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构建和谐课堂放在首位。
一、构建和谐课堂,体现人文精神
新课堂理念认为,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话。教学中,教师要研究学生在课堂上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学习活动,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培养学生树立参与学习的信心。
要构建和谐课堂,首先要突出教室环境的美与和谐,利用教室的整体环境,充分发挥环境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方面的熏陶作用。如充分利用黑板报抄写、贴纸、绘图等学生熟悉喜爱的故事、童话、图形,让学生常常对其中的故事、童话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关注学生的阅读情绪,鼓励他们敢于阅读,培养他们先说后问再议,积极参与学习。如,教学《一定要争气》,童第周17岁才进中学,在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平均成绩才45分。校长很生气,决定要让他退学,后来经他再三请求,才同意让他跟班试读一个学期。童第周基础差,却不灰心,半年后,经过努力,各科成绩都不错,数学还考了100分。最终成为一位著名的生物学家。这里,教师应结合实际,让学习力不从心的学生得到启发,激励他们敢于阅读,敢于发言,学生没有了紧张、畏惧心理,自然而然投入到阅读学习中去,同时,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学习是一件很舒服很愉快的事情,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愿望,充分体现和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挖掘文本内蕴,提高阅读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课文的情感,从而与故事中的主人公产生心灵的共鸣。语文教科书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因此,教师应着力用好教科书,注重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挖掘文本的内蕴,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认真地读,充分地读,用心去感悟。如,教学《鸟的天堂》,“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第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第二个不加引号?它们各是什么意思?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从而理解:第一个“鸟的天堂”是引用别人说的话,是对大榕树的特殊称呼;第二个鸟的天堂,指那棵大榕树是鸟儿生活的乐园,是作者亲眼所见的,不需要加引号。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阅读效率。
教师加强对文本的理解,把握、吃透文本,目的是引导学生探究文本,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对课文内容整体感知,调动学生参与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三、培养阅读质疑,促进多维思考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要大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突出语感,质疑问难、合作探究和应用能力培养的阅读课教学模式。
比如,教学《田忌赛马》,“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究竟如何调换顺序?为什么会转败为胜?如果齐威王也调换马的顺序,结果又会怎样呢?……引发了学生的质疑和多维思考,表达了学生个性化观点。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大胆质疑,广泛探究,充分培养他们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还要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来探求新知,发展智力,活跃课堂,和谐学习。如,《地震中的父与子》,父亲为了解救儿子,夜以继日地挖了38个小时的过程,使学生对父亲产生敬佩之情。但也有学生提出质疑:假如父亲挖了38小时后,结果手里抱的是个没有救活的儿子,他还了不起吗?假如这位父亲在挖的过程中,房屋又塌了下来,自己真的永远和他的儿子在一起了,那该如何体会父亲的了不起呢?……各种假设,各种结局,学生从生疑,质疑,释疑中感知:父亲对孩子深沉的强烈的爱。这样,通过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促进了学生的多维思考。
四、重视课外积累,拓展阅读视野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阅读教学中的语言积累,不仅要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阅读积累,还要在用好教科书的基础上,适当地引导学生收集资料,阅读文章,推荐读物,开辟第二课堂,以拓展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积极提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因此,教师应通过教材教会学生正确读书的方法,激励他们广泛涉猎课外读物,以达到拓展阅读视野,积累语文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
总之,阅读教学是文本、生活与人的心灵之间的一道桥梁。课堂上,教师应把爱心、微笑、激励、感受给学生,营造一种和谐、民主、愉悦的氛围,变苦学为乐学、趣学。让我们共同努力,为真正构建和谐课堂,开创阅读教学新局面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