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刘旭强
数学课堂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 贵州省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中寨移山小学 刘旭强
数学课堂其实就是一个互动的学习环境,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那么在数学课堂上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就成为重点。下面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没有兴趣,被迫进行学习,学习效果也不理想。学习兴趣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起决定性作用。要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就必须诱导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导入有趣。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一节课的前奏,也是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往往会忽视这一环节,以“开门见山”的形式直入主题,结果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如果能从教材内容需要出发,以创设情境、讲述故事、妙引笑话、问题设疑等方法来引导,给学生新鲜特别、富有情趣、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够引人入胜,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在较短时间内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二、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没问题”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似乎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修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意识。因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三、将评语引入数学作业。
作业批改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农村教师对数学作业的批改仍挣脱不了传统的束缚,习惯用勾叉的简单形式评判正误,用分数来评价学生,显得乏味无力,缺乏激励性,这样的评价结果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将评语引入数学作业的批改中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恰当的评语不仅能反映学生解题的正误,而且能给学生恰当的方法指导。例如,学生在判断“甲是乙的倍数,乙是丙的倍数,那么甲是丙的倍数。”出错时,老师在旁写上“你把甲乙丙分别用具体的数代入试试,相信你一定行!”这样的评语,不仅让学生知道怎么改正,而且教给了学生做某些判断题的常用方法。 恰当的评语不仅能加强师生间的交流,而且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对于作业质量差的学生要尽量挖掘他们的闪光处,用鼓励的语言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一点一点的进步是你用汗水换来的,我非常感动。”“对于这个问题,我相信你有能力解决。”这类似带有感情色彩的评语使学生倍感温暖,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也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为教师和学生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总之,数学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同时老师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