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罗群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凤村学校 罗 群
语文是一门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课程,是一门训练学生分析运用语言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培养审美能力,完善人格和谐心灵的课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二、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就十分清楚地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认真地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还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美的薰陶,努力实施美的教育。现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的初中语文教学经验,就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谈一点自己的感受。
一、掌握朗读技巧,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美
朗读在语文教学进行美育渗透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阅读教学的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美感起于形象直觉。”要体味作品的语言美,就得从朗读开始,因为朗读是感知的主要方式,是获取文章美感的途径之一。朗读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遍,其义自见。有感情的诵读,尤其是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氛围朗读,是一种语言艺术。教师要在深刻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运用朗读技巧,处理好轻重、缓急、停顿、语气、韵律之间的关系。如朱自清先生写的散文《春》一文中“春风图”的描写,写出了春风清新、和煦、芬芳、悦耳的特点,而这一特点,又是通过触觉、视觉、听觉表现出来的。学生朗读时,教师在朗读的停顿、速度、节奏、语调等方面加以指导,让读者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春天交响曲,仿佛感觉到了春天的柔和,闻到了春风的芳香,看到一幅美丽的“春风图”。
二、剖析作品形象,培养审美感受能力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例如:茅盾的散文《风景谈》(注:我曾要求学生将它作为课外阅读文章)一开头,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沙漠驼铃”的画面,望不到边际的沙漠“白茫茫一片”,发着“微微的白光”,突然,地平线上出现了“黑点”,逐渐变成“黑线”,微风送来铃铛“丁当,丁当”的“柔声”,“昂然高步”的驼队排成整齐的方阵,加上那“长方形猩红大旗”与那“苍茫”、“寂静”的沙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庄严、妩媚”的感觉。我们可以抓住以上这些词语从色彩、感情、声音及动静变幻去指导学生感知形象,从中欣赏到大自然的阳刚之美,领悟到大自然的粗犷及人们战胜大自然的伟力,进而理解“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深层内涵。再如《春》一文中“春花图”的描写,抓住“不让”、“赶趟儿”、“像火”、“像霞”、“像雪”等词语的描写,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想像那春花争芳吐艳的美景,再由“闭了眼”、“仿佛”、“满”等词展开联想,由春花联想到秋天硕果累累,使人看到希望,加上蜜蜂“闹”,蝴蝶“飞”,衬托花美、花香,“树上”、“花下”,一幅五彩缤纷的立体感很强的春天图充分展现出来。
三、指导学生“感悟”,体味文学作品中的思想美,培养审美意识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纯真;有的鞭笞丑恶,有的鞭笞好妄;有的鞭扯落后,有的鞭挞黑暗……这些丰富多采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这就要求去启发、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人的自身,了解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如旧教材中王愿坚的小说《七根火柴》,通过对无名战士的外貌描写,表现出这位负了伤并遭受饥饿折磨的战士跟痛苦与死亡进行顽强斗争的精神。接着通过卢进勇送他吃青稞面时的“呆滞”的神情和“不,不……没用了”的语言描写,通过无名战士把火柴交给卢进勇时的“抖抖索索地打开”、“小心翼翼地数着”的动作描写和数完后“脸色舒展开”、“发出一种喜悦的光”的内心描写,进一步写出了无名战士的伤势过重和生命的垂危,又体现了他对火柴的极度珍惜,从而刻画了一个对党无限忠诚的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这样指导学生抓住语感的“感悟”,就使学生感知到小说刻划的红军战士的高大形象,理解到红军战士的精神美,进而受到红军战士长征精神的感染。再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现了杜甫灼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文中,杜甫高唱“安得广大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也足!”由作者本人艰辛的处境联想到天下“寒士”类似的处境,这种灼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拨动着千百万读者的心灵,激发起学生们积极向上的愿望。……这些闪耀着美的火花的思想情感,对学生的道德情操的涵育、思想境界的陶冶、人格结构的美化都将有着巨大的作用。
随着语文教学的深入改革,在教学中贯穿审美教育是非常必要而又切实可行的,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在潜移默化中,逐渐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