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新人教版一年级教材浅析 冯洋

    2
    新人教版一年级教材浅析   
                     ◎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教师进修学校   冯 洋
    一、瞻前顾后,十年磨砺,风雨同行
    实验教材从2001年秋季使用至今,有十多年的光景。十多年来,教师们一路探索,一路改进、一路收获。这一路走来,我们有过艰辛,有过幸福、有过迷茫、也有过顿悟。历史有赠予,未来更有期许。2012年秋季,一套全新的修订教材出现在大家眼前。回顾过去,这段历程虽然荆棘密布,但更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展望未来,教材变革既是一次春华秋实、硕果累累的检阅,更是在新形势下履行使命的新的起航。
    二、删繁就简,遵循规律,循序渐进
    (一)删除“比高矮”和“比长短”
    “高矮”和“长短”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知道“长”“短”“高”“矮”的概念。二是比长短、比高矮的方法。首先,在概念的解释中,“高、矮、长、短”容易产生混淆;其次,在探索比高矮、比长短的方法中容易受到起始点和卷曲程度的影响。再次,这节内容与数学学习关系不大,因而被删除。
    (二)移动“平面图形”到一年级下册
    由于儿童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与立体图形有关,所以在入学之前他们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经验。而“平面图形”是从立体图形中抽象出来的。移动这节知识是充分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孩子们在拼搭滚玩等活动中直观地了解立体图形的一些特点,为以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删除“认识半时”
    “认识钟表”原来包括:认识整时和半时,但实验过程中教师普通反映:半时的认识比较困难,我们把“半时”的认识移到了二年级上册。本册只认识“整时”。
    (四)加强了准备性
    1. 将“数一数”改为“准备课”。刚入学的孩子还是一匹小野马,对学习是什么,要怎么做都很茫然,心里对学习有着很多期许,再加上家长的紧张,也有着很多恐惧。在进入校门时,一切都是新奇的,一株草、一棵树、一只鸟、一个人都能引起孩子的注意。这时候,教材安排了这样“准备课”,故意回避知识性的介绍,让孩子在自己的认知世界中遨游,在不知不觉中轻轻松松地跨入数学王国。
    2. 将“比一比”改为“比多少”融入准备课中。“比多少”在新教材中不作为章节知识,而是以准备课的身份出现在孩子们面前,其目的在于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比多少”的知识,但为什么要提出来呢?这里是要对孩子们语言的一种规范,行为的一种约束。通过这部分准备,促使孩子进行有效的听、说训练。更重要的是这部分知识让孩子们感受到原来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3. 将“上下、前后、左右”提前到一年级上册。一年级的孩子还不懂得怎样收拾自己的桌面,这一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归纳整理,只是要让孩子表达准确完整,待学生叙述清楚后,老师再教育学生如何摆放书本,如何收拾房间。认识左右也是孩子们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知识,如过马路、上下楼梯、写字、吃饭、穿鞋、排队等等都需要孩子们在认识左右的基础上完成,所以教材在这里安排是充分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促进学生养成好的习惯,更好地开始自己的学习生活。
    (五)增强了人性化的体现
    1. “给你们介绍两位好朋友”一年级是孩子从幼儿向儿童转变的过度时期,这时候孩子的身心都处在依赖与独立的转型阶段。为此,适当的帮扶是必要的,学习本来是独立性很强的事件,这里着重介绍两位新朋友来陪着大家一起学习,孩子那颗脆弱的心灵就会得到安慰。在后面的学习中,聪聪和明明会随时相伴。
    2. 在“1—5”的认识中:图中有4只可爱的小鸡,看看还有什么?“图上有4只可爱的小鸡,看看还有什么?这句话给学生提供了课参考的样本,有数学信息,有美丽的语言,学生有了这句话作为参考,就会被带动说出符合条件的更优美的数学信息,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在数字认识时,增加了箭头。这样设计更形象具体地体现了数字的形成过程,后一个数字是在前一个数字的基础上增加形成的。
    4. 在“比多少“中用省略号体现了一一对应思想。
    5. 把“序数”和“基数”混合起来了解,对比练习更能让学生清楚地分出他们之间的区别。
    6. 将“几和几”改为“分和合”。数学本身就是一种分开,合拢的过程,这样更能体现知识形成的动态形成过程。
    7. 练习题中题与题之间用虚线隔开。练习题中题与题之间出现了虚线,疑似多次一举,实则体现了编者们的用心良苦。在一线工作的教师不难发现,很多孩子分不清小题的范围,往往要把下一题看做上一题,从而导致出错,孩子们委屈,老师们茫然,其实这就是因为题域划分不明。现在用虚线隔开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8. 注重细节,对问题的解决步骤做出分析指导。
    “知道了什么?”明确提的意思和要求。“怎样搭呢?”对方法进行指导。“怎样才能搭的高,“怎样才能把球放稳”对题意中的难点进行分解。“谁搭的高”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总结。让学生在田字格里抄写算式,增加对算式书写的规范性
    (六)重视学生思维多样性的培养
    无论是练习题还是例题,除了创设的情景为探索数学知识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外,还呈现了不同的思维方法,激励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同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教材给出了几种思维的方法,用数数的方法接着数,还可以用画图的方法理解。另外,“分与合”的练习中,算式的排列错落也呈现思维的多样性。
    (七)关注学生的多元化评价和情感体验
    在每个单元结束时,都有个“成长小档案”,让学生说说自己在这个单元和章节学习的感想,教材还对评价做出了提示,首先要从知识入手,掌握了什么。其次再从能力上评价,提高了什么能力;最后还要从情感总结,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有趣或影响深刻的事,回味学习的乐趣。在期末的时候还有个“自我评价表”引导学生从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方面入手,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白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对自己实行评价的多元化。
    三、标新立异,简单高效,返璞归真
    陶行知先生早在1919年的《新教育》杂志就撰文指出:“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任何教学都要求真、求实,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可以用更为经济、富有活力的简约方法表达出来,从而使学习者易于掌握,我们的课堂应该是简单、朴实,不要花哨,杜绝浮华,干净利落,一切环节的设计都紧紧围绕学生的有效发展,使他们在原先的基础上有新的进步的课堂。“铅华洗却始见真”,当然,简单实在的课堂并不是肤浅无趣的课堂,它来源于教者独特的匠心,来源于对学生真切真诚的关爱,来源于教师丰厚的修养和丰富的教学艺术,来源于对教学生活的深刻认识。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我们才能给学生更大的空间、更多的时间,才能给自己更多的解放,才能让我们在课堂中琢磨学生们的所思所想。
        “删繁就简,标新立异”是一种魄力,也是一种气度,更是一种智慧。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不断地锤炼基本功,加强我们自身的学科素养,力求将教学内容精简浓缩并以简单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简化教学过程, 做到“简而精,单而丰”。

     

    点击次数:181  发布日期:2016/5/16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