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开展中学德育工作探究 韩朝辉

    开展中学德育工作探究
    ◎   青海省海东市   韩朝辉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应用与普及,对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提出新的挑战的同时,也给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一方面,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大信息量、传授平等、交流直接、预警及时等优势,大大地提高德育教育的涵盖面和时效性;另一方面,网络的信息混乱、理性缺乏、管理困难和语言自由等问题,也为各种负面、不良信息的生存提供了便利,不少学生沉湎于网络聊天、游戏、网恋等不能自拔,这都给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了压力。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需要更新理念、转变方法,积极驾驭网络,使之服务于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为本,树立正确的网络德育观念,把网络德育摆在学校德育工作的突出位置
            信息时代背景下,我们的网络德育工作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提高在网络环境下搞好德育工作的艺术性,树立新的网络德育观和人才观,使我们的德育工作更加贴近时代,贴近学校,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
            这主要指在承认理想目标、道德水准和价值取向存在着多样化、多层次的前提下,既要坚持主导性,也要提倡兼容性;在理想方面,既要坚持社会最高理想、全民族共同理想的教育,也要进行个人职业理想、生活理想的引导;在道德教育的层次上,既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道德,也要加强以诚实、守信、尊师重教等为主要内容的民族优秀道德品质传统道德教育,坚持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结合。
            2、中学应建立和健全校园网络道德机制,努力抢占网络中思想教育的前沿阵地,牢牢控制意识形态领域的制高点,开创出一片德育工作的新天地
            第一 ,学校要构建比较完整的校园信息化网络体系,为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要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设施为学生创造在校上网的条件,把一些上网成瘾的学生从社会不适宜的网络环境中争取过来。在校园网里,学生可在老师正确指导和有效监控下自由上网,获取科学的知识、信息。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应开设校园网站和教师、学生个人主页以及校园论坛等,通过正面引导和榜样示范作用,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
            学校还要以重大节日或重要事件等为契机,及时开展富有冲击力的网上专题宣传教育活动。如五四运动、抗日战争以及国庆、长征等政治性强的主题和“八荣八耻”、毒品教育、消防安全、环境保护以及教师节和母亲节等社会责任意识强的主题,在网上发布一些相关背景资料、图片和视频剪辑等,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如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让学生身边的同学及其先进事迹上网,树立典型,发挥榜样的先进带动作用。
            第二,培养和锻造一批既精通基本的德育理论、思想素质过硬又具有良好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能的网络工作者队伍。
            我们现时的德育工作者本身存在着与网络环境下开展德育工作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是: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陈旧;形式主义严重,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思想落后于时代,甚至落后于学生,对掌握运用新的科技手段缺乏积极性和认同感。
            德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电子信箱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在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时,要重视师生的平等对话,遵循理解、尊重和信任原则,把正面疏导作为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启发他们的道德思维,自主建构正确的道德理念,培养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还可以利用校园论坛和网络聊天室等环境的开放性、匿名性的特点,就一些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生活中重大时事和其他一些热点问题等,组织网上讨论和辩论,指导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的阶级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增进相互之间的思想交流和交锋,并及时给予正确的舆论引导,从而辨明真伪、区分善恶,提高学生的理论运用水平和德育鉴别能力,增强对非主流意识的免疫力。
            第三,充分发挥网络媒介的平等性、交互性、便捷性、即时性、开放性、广泛性等特点的积极一面,进一步做好德育教育的各项具体工作。
            1.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辨别教育、自我防范教育、信息伦理、道德、纪律、法制教育,以及向学生推荐有益内容和开展丰富的网上活动,促使学生树立科学的网络观
            对学生进行网络不良信息的鉴别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判断分析选择甄别是非的能力,引导其用好网络信息资源。德育工作者既要培养他们比较分析信息真伪和信息价值的能力,又要培养和锻炼他们的自主自律的主体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在网上能够自觉选择、吸收美好的正确的东西,摒弃丑恶的错误的东西,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自己的网上行为。
            2.开展网上心理辅导、咨询工作,及时解决学生现实和网上生活的疑难问题,关注和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网络的隐蔽性、互动性为心理辅导和咨询提供了天然的好途径。在学校主页里专门开设了“心理课堂”,就“上网可能导致的心理障碍及如何预防和消除”、“怎样调节情绪”、“如何消除考试焦虑”等问题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利用校园网开设心理论坛和网上心理咨询活动;还可以运用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生心理管理档案系统》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并逐步建立起学生心理档案。
            3.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设计德育教育主题活动,独立或参与研制开发各类别的德育教育的课件或软件,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从而完全改变学生在德育工作中的被动受教地位,实现德育效果由他律向自律转变
            学校虽然是学生德育的主渠道,但仅靠学校自身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而学校要以大德育观的工作思路,使家庭、社区等各种教育力量都能明确各自在网络德育工作中的职责,以形成学校、家庭、社区各种力量齐心协力、协调一致的教育网络系统。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格局可以使三者的教育在功能上取长补短,互为补充,产生整体效应,为中学生的健康发展构建起一个和谐的平台。
            在网上,学校可以建设网络家长学校和网络社区。互联网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以及平等性、自由性,为开办家长学校和网络社区提供了可能。
            在网下,学校要加强对家长的科学引导,以提高家校互动的效益和家庭教育的水平。由于大多数家长对网络知之甚少,大部分家庭没有承担起对青少年指导和监督的责任。因此学校首先有责任也有必要指导家庭教育,对家长进行培训,条件允许,要使家长懂网络知识,提高家长网络安全和网络道德意识,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监护和指导作用,把好学生在家上网这一关。建立家、校电子联系信箱,学生和教师都可以进入网上交流,家庭和学校可以互通情况,共同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
            同时,学校还要争取有关部门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整顿,查封违规经营的不良网吧,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好的环境;对社区文化环境、社会风气进行综合治理,进一步优化社区育人环境,充分挖掘德育资源。最终使学生有一个适宜成长的“土壤”和“空气”,促进学生各项素质的提高。
            总之,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德育工作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我们的德育工作者对这项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能期望一蹴而就。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网络特点、功能,大胆探索实践,利用有利形势,克服不利因素和条件,稳打稳扎,方能收到实效。
     

    点击次数:86  发布日期:2016/3/16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