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初中化学层次类习题的设置 管柏珍、吴建楚

    初中化学层次类习题的设置
      福建省漳平市第三中学   管柏珍、吴建楚
    【摘要】:从记忆、理解、应用、综合分析和探究五个层次来设置习题,能及时地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的化学知识,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能让学生各方面能力得以提升,还能及时的反馈教师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及各层次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进一步明确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今后努力的目标。若能掌握并处理好这些信息,能使化学教学效率事半功倍。
    【关键词】 :初中化学 习题  设置。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习题占有重要的地位。习题是教与学的沟通渠道、是师生间信息交流的平台。不但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巩固、理解和应用知识,还能解决学生学习上的困惑、纠正暴露在作业中的知识缺漏和理解上的不足。有利于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达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思维创新的能力,是学生由感性理解转向理性理解的必要[1]。根据新课标对学生提出的各方面能力要求,在教学中各知识点间应建立一个相互有一定层次,能体现能力梯度的习题体系。通过习题的完成,在深化、巩固知识的同时,能从不同形式、不同层次方面去训练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经系统的习题训练,学生也能得到自己能力水平的反馈信息,进一步明确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今后努力的目标。层次类习题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让知识内化的过程。因此设置习题时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由浅层的识记习题,到用来掌握和巩固知识的较深层次习题,再到用来引导学生知识迁移和应用的高层次习题。习题由易到难,形成梯度。习题设置的差异,产生的教学效果必然不同。
    笔者想根据已有的教学经验,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教学过程中层次类习题的设置,仅以此抛砖引玉,望能得到更多同行的经验。
    1、识记类习题的设置。设置的想法是为了巩固和提高学生对重点知识记忆的保持和重现的能力,并能与遗忘作斗争的习题。例如:
    1.1下列各组元素符号中,都表示金属元素的是(  )
    A、Fe  H  Hg  ; B、Hg  Ag  Ba ; C、Ca  Na  N ;D、P  C  O。
    此习题只是对元素符号及元素分类简单的记忆重现,能力要求不高,目的只是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识记能力,及时巩固对化学新知识的记忆程度。
    1.2原子与分子的比较
        分子    原子
    概念    保持物质      性质的一种微粒    ¬¬       中最小的微粒
    构成    由       构成    由     和      构成
    区别    化学变化中,分子    再分,
    分子的   和   也可以改变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   再分,原子种类、个数、质量等都保持         
    特点    都是构成物质的     ;都在不停地           ;
    都属于微观概念,既讲      ,又讲          。
    此习题通过原子与分子的科学的对比,寻找出它们的共性和特性、区别与联系,抓住其实质。这样不仅比较明了的识记知识,还能区分易混淆的概念、理论、定义等。
    1.3





     
    此习题是通过把零散的知识,归纳总结,并用图示表达出来。让学生能在脑海里建立清晰、有序的知识网络,使用时便于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
    在设置此类习题时,还可以从趣味性、知识的相同点等方面去考虑,习题的多样性可以让学生对化学知识记忆深刻,灵活应用,经久不忘。
    2、理解类习题设置。此习题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对已学过的化学知识的实质内涵的认识,能理解和引申新学知识,经此类习题的完成,能加深学生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并能使学生的理解水平不断地提升。
    例如:下列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
    A、对于反应 A + B= C +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分别等于生成的C和D的质量;
    B、水结成冰的前后总质量不发生改变,这有力地证明了质量守恒定律;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增加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
    D、100g高锰酸钾分解所得各固体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一定为100g。
    习题是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内涵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用来解释的①是“参加化学反应的”而不是各物质质量的简单相加或相等,各物质的量包括“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状态②是化学变化而不是物理变化的反应③是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的反应,因此本题应选择(C)。通过本题的解答,对质量守恒定律中守恒的实质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进一步掌握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这类习题要求对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实质、表达方式和适用范围准确领会;对所学化学实验原理及操作的理解;对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发生的化学变化规律的正确理解,象这类习题比识记类习题的能力要求更高一层次。
    3、运用类习题的设置。是以日常生活实际、工农业生产等与所学的化学知识相结合而设置的习题。需要利用所掌握的化学知识,结合具体的题目情景,进行认真的分析、联想、转化,最后得出与实际情况相符的答案。在习题完成的过程中,学生能在应用中巩固知识,在练习中消化吸收知识,真正做到活学活用,增强学生灵活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例如:①利用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解决氮肥的肥效问题;②应用溶液组成的表示解决生产生活中溶液配置问题;③利用酸、碱、盐等元素化合物知识解决物质的制备、检验、鉴别、分离和提纯;④理解化学计算原理和方法进行具体的定量计算等习题,都能让学生理解应用知识,使其学习能力获得再次提升。
    4、综合分析类习题的设置。设置此类习题是为了让学生能在题目中寻找信息或获取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再对问题内容的分析、提练得出结论。经此类习题的完成,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及对物质特性和物质知识相似性的理解,进一步掌握相关知识间的联系和整体内容。学生在完成此类习题时,不仅能保持着思维的兴奋度,还能不断提升分析问题、理解知识、综合归纳知识的能力。
    例如:铁是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的金属材料。
    ⑴酸菜等酸性食物不宜用铁质器具长期盛放,因为                。
    ⑵为减缓海水对铁质海轮外壳的腐蚀,制造海轮时,会在海轮船底四周镶嵌比铁更活泼的金属。下列金属适宜船底镶嵌的是       (填选项)。
    A、Pb(铅)   B、Cu     C、Pt(铂)    D、Zn
    ⑶对铁“发蓝”处理,其表面将形成致密氧化膜而有效避免腐蚀。
    ①    致密氧化膜能有效阻止铁锈的原因是                       。
    ②“发蓝”过程的化学方程式如下,式中X的化学式为        。
    36Fe+4NaNO2+9NaNO3+26H2O=12X+13NaOH+13NH3↑
    ③    为检验“发蓝”处理的铁质零件表面是否形成致密氧化膜,将该零件浸泡于硫酸铜溶液中,发现零件表面出现红色物质,由此可知该零件“发蓝”处理效果要        (填“好”或“不好”),因
    为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习题中涉及到金属防护与锈蚀、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以及化学方程式书写等知识,综合本题中涉及到的多个方面的知识,经过对各项知识的分析,融会贯通,进一步领会知识间的联系和整体内容,解决生产、生活中日常现象问题。及有关物质的差异和相似性的处理;有关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有关实验结论的分析和综合判断的习题,均可属于此类习题,而此类习题对学生各方面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5、探究类习题的设置。此类习题的设置,可以诱发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在生疏情况下解决新问题;能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移,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知识探究的强烈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3]。
    例如:某班同学在验证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时,用到的药品有铁丝、铜丝、银丝、稀硫酸和硫酸铜溶液。实验结束后,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想对该实验的废液进行探究,请你一起参与。
    提出问题:废液中含有什么物质?
    交流表达:⑴小明通过观察,认为废液中一定含有硫酸铜。他观察到的现象是                                                       。
    ⑵小红通过分析,认为废液中一定含有硫酸亚铁,她的依据是           。
    作出猜想:小华认识废液中还可能含有硫酸。
    实验证明:⑴小华测得废液的PH小于7,证明废液中含有硫酸。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的方法是                                 。
    ⑵小明取少量废液,向其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也得到相同的结论,小明的实验现象是                                   。通过分析与实验,同学们得出废液中含有硫酸铜、硫酸亚铁和硫酸的结论。
    拓展应用:⑴若将废液中的溶质全部转化为硫酸亚铁,应向废液中加入过量的         。写出该反应过程中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
    ⑵ 反应完全后、过滤,滤渣中的物质为               ,滤液中溶质为硫酸亚铁。
    (答案:交流表达⑴溶液显蓝色;⑵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实验验证⑴把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可以知道溶液的酸碱度;⑵滴加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后才出现沉淀。拓展应用⑴铁粉  Fe+CuSO4=FeSO4+Cu;⑵铁和铜。)
       解决习题问题,要结合教材中学过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测定溶液PH的方法及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依据已掌握的硫酸铜溶液为蓝色、几种金属相关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常见物质的性质。再引导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分析,探究降低题目难度,增强学生信心,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分享了练习过程中的快乐[4]。在完成习题过程中各项技能得以再次的提升。
       各种层次类习题的设置,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新课标所要求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务实精神。习题内容反映了教材中的定性和定量知识的要求,突出重、难点,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探究的能力,在不断提升课堂的有效教学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笔者在设置习题时尽量考虑学生各方面能力层次,不同层次的习题所占的比例有所不一样,但利用习题对学生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5]。
    【参考文献】:
    [1] 任玲娟   《中小学数学:初中版》   2013(9)   12~13
    [2] 高青松   《江苏科技信息》         2013(12)  42~43
    [3] 崔定贵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1(7)   20~21
    [4] 张国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6(9)   10~11
    [5] 虞硕铭   《化学教育》             2009(4)   28~31

     

    点击次数:184  发布日期:2016/3/16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