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映芳:谈谈如何提高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
谈谈如何提高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
◎ 广西贵港市平南县平南镇第三中学 胡映芳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阵地,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新课标》指出七至九年级阅读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养成默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并能在阅读中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就说在初中阶段的主要阅读的任务是: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点培养阅读能力。这是阅读教学的价值和作用的最根本体现,也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探求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下面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激发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去求知,去探索,并在学习上产生极大的愉快和积极的情感。因此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就要营造一种迎合学生阅读兴趣的氛围。如:
1、在课堂中创设情趣
捷克教育家考美纽斯要求教师“用一切可以的方式激起儿童的求知和求学的欲望”。所以,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识过程,采用设置悬念、模拟情境、辩论、讲故事、表演等手法创设意境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从名著中节选或改编的文章,讲课时,把这些片段的前后内容给学生做个简要的介绍,激发学生了解整个故事的兴趣,再要求学生配合教学要求表演课本剧。
2、营造浓郁的阅读氛围
为了让学生阅读兴趣浓厚,就要营造一个浓郁的阅读氛围。首先,组织建立班级图书角。让每个学生每学期为班级提供两三本书,然后让学生推荐自己所捐的读物。这样谁介绍的最好,最有诱惑力,下课就知分晓,因为他的书定被人争相借阅。这就营造了读书的氛围激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其次,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在班中推出课前三分钟“讲名著讲故事”活动,或读一些优美的词句、诗歌,以引起同学们对阅读名著的兴趣,并利用自习课召开读书心得交流会,让学生畅谈读书给自己的思想与学习带来的好处。第三,指导学生自办班刊,把优秀的读书笔记、作文展示出来。当学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受到别人欣赏时,心中有何等的自豪,阅读热情岂不高?
二、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古人也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真可谓金玉良言。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交给学生“一把钥匙”“一杆猎枪”,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质疑,学会思考,学会运用,学会创造。一句话,关于方法的知识是最好的最有价值的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大胆抛弃那种单纯以传授基础知识为主的“注入式”的刻板机械的教学程式,重在引导学生进入语文境界,增强语文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选入教材的文章都是优秀文章,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文体,教给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情感阅读、对比阅读、联想阅读、品味阅读等方法。
1、情感阅读,我们教材的课文大多是名篇,朱自清的《背影》体现父子情感,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抒发了鲁迅对保姆长妈妈的怀念之情,杨绛的《老王》抒写作者对老王这样的不幸者同情、关爱。在上这类文章前是我会向学生抛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那些事最能打动你?读了课文你会想到什么或者你最想说什么?说说你的感受。这样学生不但主动地去思考问题,情感上也课文产生共鸣,而且读到类似的文章他们也懂得的自己去找感动自己的地方。
2、对比阅读,如: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故乡》两文,教学中,要求学生从文体、写作手法、人物心理、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对比阅读。这样会收到很好的阅读效果。再如《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两篇小说,我让学生对比这两篇文章的异同。课堂气氛很活跃,有的学生说,孔乙己和范进两个都是封建社会的读书人,一个考中了,一个没考中,最后的命运天壤之别;有学生说,两篇文章矛头都指向封建社会制度和封建科举制度对人们毒害之深。也有同学说假如孔乙己考中举人,最后也将和范进一样,周围的人不会再嘲笑他,而且还会来巴结他。学生能有这样的感言,说明在是对作品进行对比阅读中,学生读懂了课文,能看透当时的社会,而且理解较为透彻。这不是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了吗?
3、联想阅读。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然后调动记忆中各种表象,在脑子里再造一幅图景。这样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训练学生的思维。
4、品读法。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品读法”,更易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内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品味会,重点是对词、句的品味。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品读法:
①要教学生“细品”,即让学生抓住那些凝聚作者情感的,闪烁作者独到感受的精华文段、重点语句、关键字词,一个字一个字地、一句话一句话地、多角度地反复朗读反复地咀嚼品味语言材料。正如叶圣陶所说:“一字未宜忽,句句悟其神。”
②要深嚼,就是对课文见解深刻,经过一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品读,从别人不易读或不能读的地方嚼出味道来。
③要美读,就是从“美”的角度对课文进行品味揣摩,品评欣赏文中不同凡响的表达艺术,从而产生审美激情,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品读美文时,教师要善于从“美”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美点寻踪”,无论是用词、写句、层次、结构,还是音乐、画面、形象、思想等,都可让学生用自己审美的眼光去追寻和探究,发现其美的所在。如果我们的语文课上,学生能与庄子一起逍遥游,与苏轼同游赤壁,随毛泽东观北国风光,跟随范仲淹做客岳阳楼,岂不美哉!
④要奇品,就是角度丰富,视野开阔,通过多角度鉴赏和思辨分析,进行科学的审美判断,形成独创的见解,发别人所未发。
三、鼓励学生多渠道阅读
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但仅凭几节语文课,就想全面提高语文阅读能力,这是很难的,也是不可能的。有人曾说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必须促进课内外的有效衔接。一是要带领学生直接走进生活去体验、感悟、印证。要教育学生一个大语文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生活,品味生活,感悟生活,这就是语文,让他们清楚语文无处不在,只要用心,何时何地都可以进行语文学生。二是要广泛涉猎。 “开卷有益”,只要是适合学生阅读的资料,一张报纸,一本杂志,过去的、现在的,都让学生读读。学生会在不自不觉中积累了知识。我常把自己看电视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评价,说说自己的看法。报纸上的新闻传给学生。校园里每天发生的新鲜事。问学生怎么看待。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都让学生评评。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可阅读。只要处处用心去读,用心去感悟,便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四、阅读训练与写作训练相结合
我们使用的语文教材采用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双线结构,但以读促写,以写助读的思维很明晰;在阅读的过程中安排片断作文,在写作指导的同时又顾及课文。编者意图是很明鲜。“写作与阅读结合,学生联系课文进行写作,就在应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应用把课文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这句话也道出了读写结合训练的目的所在。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用读写结合的方法来促读促写。“写”对“读”有着重要意义,无论是模仿性的写还是创造性的写,它的前提都是认真审读原文、段,弄清原文的所用的表现形式与主旨意图,之后才能加以仿写。
与此同时,续写还能引发学生对作者写作心态和运思的揣摩,促进对课文和写作两方面的感悟。
五、制定阅读考评机制
初学阶段的学生的性格是忽冷忽热的,常常三分钟热度,因此要保持学生的阅读热情,就要制定一套考评机制来激励学生。本人仿照统考计分形式,觉得有“三制”可借鉴。
积分制:学生每看一篇(以读书笔记为准)得一分,多看多得。期末汇入语文期平成绩。达标制: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完成最好组,每次每人奖励一分。验收制:小组或学生间的互评、自评,优秀评语转载班刊。这样学生在考评机制下定能由最先的要我学,逐渐到我想学,最后到我乐学的境界。经过此番训练,我想,阅读课文的一些难题一定会迎刃而解的。
总之,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仅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还要通过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欲望,师生互动,在轻松、愉快、和谐、迁移默化的氛围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