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基于学生主体的自主活动教学模式初探 陈小若

    基于学生主体的自主活动教学模式初探
                    浙江省永嘉县瓯北第三中学   陈小若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许多教师在道理上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对于什么是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地位的表现是怎样的问题等缺乏真正的认识,在教学中缺乏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措施,本文即就构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实施做一些探讨。
    一、    实施自主活动教学模式的原因
    我国现行的以传授静态知识为主,忽视培养学生能力及科学精神,创意意识的“学科教学模式”,很难实现培养未来高素质公民的功能,变革势在必行。
    美国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条横标;“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深刻地概括了西方的教学思路,他们提倡的教学,是活动课模式,他们尊重学生个性,强调主体意识,重视学生直接参与解决问题的实践,培养创新意识,但由于重实践,轻基础知识的掌握,弊端日渐显现。我们的“自主活动模式”与西方的“活动课模式”比较,我们强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艰苦朴素的学风是正确的,但一味继承,轻视实践,轻视创新,主张“述而不作的习气,又是十分有害的。认识论有这样的公式:实践-认识-实践”西方活动课的优势在于把握公式两端的“实践”,我们的优势在于据守中间的“认识”。双方各有优势,假如我们集两者的优点,实现优势互补,那么将得到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学科自主活动教学模式”就是在目前学科教学的基础上,补充恰当的活动内容,发展能力,培养创新意识。“自主活动教学模式”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是这样一条途径:从个性发展出发→ 形成探讨兴趣→自主参与→问题解决(领悟)→发现,创造(创新)→实现发现。
    在这个过程中,“领悟”是“实现发展的关键。而领悟有两个基础:①扎实的基础知识,②相关的地理经验。“自主活动教学 ”即注重给学生提供适量的知识,又重视给他们创设“经验情境”,激发他们运用自己的知识解决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等素质教育基本要求。
    二、“自主活动教学模式”教学实施过程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第二课山川秀美的第三目母亲河――黄河中对黄河的治理是本目的重点也是难点,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兴衰与黄河息息相关,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地思想。黄河的水患,断流缺水问题又是关系着中华民族发展的“热点问题”,而对黄河的治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极强的发散思维价值。因此我就以“黄河的问题与治理”做一次“自主活动教学模式”的 探讨尝试,具体步骤如下:
    1、    课外实施
    目的:教师使学生专注与一个题目,帮助学生建立背景知识鼓励学生挑选一个对他有意义的问题进行探究实践活动,提出创意。
    实施:
    (1)开设黄河知识讲座,讲述黄河概况,如地理位置,上、中、下游段的特点、黄河涵义――母亲河吗?害河等知识讲座,使学生对黄河有了初步认识。
    (2)课外制作黄河模型,定义黄河问题,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黄河急待解决的问题是:①上中游水土流失,②下游地上河,③断流缺水。由于学生自己通过做实验发现了问题是什么,自然就产生了要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
    (3)把班级分成三组,进行探究实践,指导他们通过实验模拟,搜集资料,绘制地图等方法,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效果: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每一个小组都提出了自己的创意,其代表性的创意有:
    (1)上中游水土流失组(上游水土流失治理):在上中游开展种草,植树造林,修筑梯田,打坝淤地。
    (2)下游地上组(地上河治理)A改造现有河床:黄河下游泥沙淤积,人力难以解决,需靠河水自身冲刷,将河床修成“宽窄式”来水冲沙。B挖沙固堤,利用吸泥机、绞沙机或利用虹吸原理,清除沙床里的泥沙。C在黄河旧孟津附近修筑水库,一方面利用水库拦水蓄河,同时改造下游河道,如在泥沙淤泥严重地区开挖新河道。
    (3)断流缺水组:A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B在黄河上中游地区修建水库,拦蓄洪水,C发展节水农业和节水工业,D人工降雨。
    2、课堂实施
    目的: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新情境,深化学生对问题的感性认识,通过对方案的讨论验证,再一次激发创造性,引导学生知识系统化,并迁移到新问题中。
    实施:
    步骤1:师生:共同做实验(请两位同学做实验)
    问题:两地如同时降下暴雨,想一想,哪个杯子里的水多,泥多?哪个杯子里的水少泥少?哪块地水流得快,先流完?哪块地水流得慢?后流完?





    A(裸露地面)           B(有草的地面)
    教师把实验结果画成图

                                           降水量

    流量   A     B
                                                  

    问题:哪条河是A地区的河?哪条河是B地区的河?A地区的河容易出现什么问题?黄河的情况类似于哪条河?
    步骤2,教师演示多媒体教学软件,请学生回答:a黄河上中游,下游地区是什么?b黄河流经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的问题是什么?治理的关键是什么?c黄河流经华北平原出现的问题是什么?治理的关键是什么?d请说明黄河的断流现象。
    在这里,教师先利用模型讨论植被对流水侵蚀土壤的影响及对河流水流变化的影响,揭示这节课的地理原理,并以图画法启发学生进行形象思维、分析、判断,然后,利用教学软件创设出一个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把在模型中得到的原理规律,还原到地理环境中去,重新定义黄河存在的三个问题。
    步骤3,教师指导学生分组探讨对黄河问题的治理措施。
    步骤4,学生利用制作的黄土高原模型,地上河模型绘制的地图,挂图展示他们的治理方案。
    在这里,学生结成小组进行协作学习,同学们互相协作,完成任务。在这种学习模式中,教师只是一个帮助者,通过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治理方案引发了热烈的争论,同学们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发出火花。从而大胆的设想。
    步骤5,教师出示投影片,引导学生概括分析,使知识系统化。
        问题    治理
    中上游       
    下游       
    断流       
    步骤6,知识迁移:如果我们要研究长江或淮河的问题,该怎么做呢?启发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方法用来解决相似的问题,以使知识得到迁移。
    三、“自主活动教学模式”教学的结构和反思
    (思维线索)    问题是什么        怎样解决问题
        为什么这样解决   
    怎样解决更好   
                       
    (活动策略)    独立定义问 题   

    根据问题收集信 息   
    提出假设进行探 究   
    验证假设系统知 识   
    应用

    矫正   
                       
    (活动形式)    课    外   活   动   
    课    堂    活    动   

    其意义在于:(1)变陈述性教材为探究性教材,变讲授为主的教材为解决问题式教学;(2)选择恰当内容,拓展为课内外结合的“小课题”活动,扩充教学内涵;(3)强化探究过程评价,让各类学生均获得成功体验,激发创新意识。
    从这一课的学习可以证实,“自主活动教学模式”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教学模式,它的成功在于以课题小组的形式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以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全体学生探究、实践,培养创新精神,获得成功体验,身心得以发展。因此,我认为它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点击次数:24  发布日期:2016/3/16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