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习教育的人本主义 郝万霞
浅谈学习教育的人本主义
◎ 山东省招远市实验小学 郝万霞
以人为本,就是必须重视人本身的发展,人性化的管理,人性化的教育,将是未来教育的主流。作为教师,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的发展,针对教育的总体发展的需要,必须更新自己的育人观念,认真思考教育管理的科学化、人性化、充分重视教育管理中的每一细节,让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树立健康的世界观,成为社会发展的中间力量,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
教育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人是教育的载体,正确的育人目标,是解决育人的出发点。实际上,并不是任何教育都能培养出合符社会需要的人才。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不断去探寻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相互作用的规律,特别是教育管理规律,并按照规律采取适当而有效的教育管理方法。
应该说,教育管理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这是指采取任何教学管理方法都要考虑到不同年龄,不同对象和他们当时的心理状态,所处的不同情境,要因人、因时、因需而异,没有固定的规律可循,但是不可否认它完全具备一般的原则和各种通用的样式,因为教育管理的对象是人,而不是没有生命、没有灵性的事物,因此,教育管理模式扔无应该是辩证的,而不是机械的,人在一定年龄阶段所出现的需要、动机、认知水平、认知结构、自我意识、首先观念以及个体情绪、个性等的形成、变化与作用有一定的共性。只要依据这些共性,又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包括年龄差异,性别差异和个性差异等)采用切合实际并行之有效的,也就是说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一句话:就是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
人都有认识外界事物,接受外界影响和要求充实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也有调动内部已有的意识去改变或抵制外界影响的能力。这种能力虽是作为学生个体待开发的潜在属性,其发展的潜能很大,但也不是可以任人随心所欲的增大其作用的,必须注意它的客观性,注重它的“度”。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接受规范要求,不激起这种潜能,他们就可能对外界后切影响表示漠然,无动于衷,从而导致教育管理的简单化、无功而返,但如果施加过多影响,过高要求、过大压力,超过其承受力,也会“欲速则不达”,知难而退,过犹不及等后果,甚至出现抗拒、厌弃及各种反常行为等负效应。
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并不是简单地将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等生搬硬套、机械的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受教育学生现有的心理状态(如认知水平、兴趣与情感状态、动机与需要的倾向、习惯与性格的特点等)而发生有效作用的。如果教师的教育目的、要求、措施适合于学生的心理状态,就容易激发、推动和促进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内化。从而给教育管理带来积极而理想的结果。反之,就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从而导致各种形式的心理障碍,使教育目的不易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自然也就不能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从而产生负面影响。所以,教师在工作中了解,研究学生的心理状态是一个教师的首要职责。那么,学生的这种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何在?
1、学生特有的心理特点原因,现有的知识、心理水平还不能理解并接受教师提出的一些有关道德观念的抽象概念,教育实践中,教师的教育要求和措施也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心理需要之间存在差距,使学生产生一种似是而非的模糊认识,进而产生一些消极态度和行为。
2、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教育要求的理解发生偏差。
3、教育要求过于变动频繁,学生感到难以适应,一个要求提出后学生还没有去执行,而另一个要求又提出来了,使学生形成了手忙脚乱的现象,变得无所适从,从而周到学生对教师进出的要求产生不耐烦,厌恶之感。
4、由于学生自身知识经验的局限性,对教育要求的实质还不能正确理解。
5、对教师的某些处理意见有异议,从而产生抵触情绪和对抗行为。
学生除了对各种事物除已有某种正确或比较正确的态度外,也总还有些不正确的态度需要改变。态度是由于某些观念、信念、观点的支持而形成的,对事物具有较稳定的潜在认识,它往往支配着一个人的行为方式,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一切道德行为习惯都要从端正态度或改变态度做起。如果态度一旦形成,就有一定的抗变性,作为管理者,为了使学生态度按预定方向改变,就必须遵循态度改变的规律,否则就会事倍功半或事与愿违。教育的首要任务得不到解决,从而影响到整个教育的效果,使教育难以真正达到目的。态度之所以及会引起改变,是由于被说服对象原有的态度与外部存在的观点有差异,使说服者内心产生了认知不平衡或不协调,于是就产生了应改变原有态度的一种原压力。没有差异,自然就没有改变态度的压力和必要。但是并不是差异越大,压力也就越大,它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引起被说服者对说服者的怀疑及对抗心理,导致教育管理的失败,走入死胡同。所以,当教师想通过说服教育的方式去试图改变学生的抵触情绪时,要千万注意自己所提出的要求是否适度,施加的压力是否相当。把握限度,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的关键所在。
由于学生自身必须清楚这一点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教育实践中,学生产生心理障碍是不可避免的,作为管理者对学生的抵触情绪,千万要冷处理,积极思考抵触之原因,教师如果采用强制性压服或各种处罚,只会适得其反,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造成教育进退两难,难以实施,甚至还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叛逆心理,所以,对学生的抵触情绪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进行教育,千万不能操之过急。
1、对学生的抵触情绪应注意辩证的分析和处理。对于正确出发点的言行,即使是不合理或错误的,也要首先肯定其优点,并因势利导地指出缺点、错误,更重要的是要提出改正的可操作的措施,使之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要求。
2、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学生常认为当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与班集体一致时,才相信自己对教育要求的理解和自己的道德认识是正确的。所以,教师应重视班集体的建设,在班级中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评价意识的作用。
3、让学生在班集体充当主人的角色。如:引导学生自己讨论是非曲直,制定班规,让学生轮流当“值日班长”等,都是提高学生在班级中的心理地位和身份的好办法。当学生有了参与班级管理的权利,就产生了一种主人翁意识,从而增加了学生参与管理,主动管理的能力。教育要求就间接地转化成了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心理学认为,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身份决定个人对群体的态度,也有利于个体错误态度的改变。所以,学生在班级中的心理地位提高了,有了适合表现自己的“角色”,班级管理的目的和要求就容易被他们理解和接受,成为自我主动管理的心理需要。
4、科学地使用惩罚。为抑制学生由于抵触情绪产生的一些错误行为,对其进行惩罚教育也是必要地。惩罚教育并不等于体罚或变相体罚。惩罚教育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为原则,以尊重学生人格为目的,惩罚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简单粗暴地制止某种行为,而是为了帮助学生深刻认识错误的危害性,悬崖勒马,迷途知返,从而形成正确品行,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
5、教师应加强个人修养,有良好的教育者,有正确方法的教育者,才是真正的管理者。言行一致,始终如一,真正起到楷模的作用。不要随便向学生提要求,不信口许愿,提出的教育要适度,学生能做到,既要注意符合多数学生的认识和需要,也要注意让学生通过努力而能够达到,千万不要搞成可望而不可及的空头要求。
由此看来,教育者必须按照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行事,特别要注意在教育过程中进行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工作,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要千万注意多表扬,少批评;多谈心,少训斥;多调查,少武断;多信任,少怀疑,真正做到心心相印,互相信任,切忌老子天下第一,只让学生尊重自己,却从不尊重学生本人,形成师生对立,不应是管理与被管理,警察与小偷的关系,教育与被教育者之间而是应有一种平等、和谐、互敬互爱的良好的师生关系,要做到心心相通,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管理人性化的目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于教学工作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爱心是其解决的关键和首要前提,否则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就会形同空文,镜中花、水中月,力求防微杜渐。
教师对学生施加的积极影响,不论是传授知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还是批评教育学生,促使其改变某种态度,都不能只从自己的主观愿望或想当然出发,而必须洞察学生的内心需要状态及其发展情况,或个性差异,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难易度,承受社会影响与压力的水平及心理活动规律,不定式安排教育教学,并在实施过程中来依据实际效果来调整自己的要求与方法,才能真正做好教育管理工作。
教育管理并非一件易事,作为一个管理者,首先要有良好的管理素质,正确的管理方法,人性化的教育管理意识,才能让教育管理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让教育真正产生它应有的积极效果。人本教育,人性化的教育管理,是教育管理的核心与根本。
让心理学成为教育管理的原动力,让以人为本成为教育管理的双翅,教育管理的这只雄鹰,才能扶摇万里,长风突进,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才会真正体现教育的五色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