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芳:语文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语文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广西平南县官成一中 李金芳
江泽民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支柱和基础,担负母语教学的语文教学又是教育中最基础的学科。然而,时下“老师说了算,学生围着转,老师讲什么,学生记什么。”这种典型的禁固学生思维发展的不良教育现象极不利于培养新时代的创造人才。现代化社会要求人才具有开放性、创造性、进取心和开拓精神等现代化的思想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而教学现代化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进行创新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现代化社会的现代新人。所谓创新教育,其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智慧和能力。察人之未察,发人之未发,提出别具一格、富有新意的独到见解的思维,从而形成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创新思维是创新学生能力的基础,创新思维作为人类思维的最高层次,学生是整个创新活动的实质与核心。开启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在各学科中,只有让学生学好语文,学会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和思维表达,才能学好其他学科,才能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创新想象力、独特的创新感悟力,尤其是创新求异思维的能力,是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鼓励学生想象与联想,引导创新思维
想象是创新的源泉,没有想象,便没有创新。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构成新形象的过程,其特点是具有生动的再造性或独特的创造性。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力是智力结构中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因素。加强想象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一条重要途径。中学生正是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开展创新性学习的最佳时机,学生只有较好地具备了想象能力,才能更有助于深入理解所学文章的内容及其表现方法,而且能够有效地培养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较强的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再造想象是普遍存在的,它是语文教学中常见而又十分重要的基础性想象活动。因为语文是一门想象时空极大的学科,教学中更应抓住各种契机,采用各种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几年的实践使我感到,要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必须进行教学创新。比如说,在教学文艺性的课文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文章中描写的情境、人物、情节一幅幅生动画面想象出来;在教学说明性的课文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文章中说明的事物现象、性质结构、过程等形象、具体地想象出来;在教学议论性的课文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想象与分析、推理结合起来。我在教学中总是凭借课文,引导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思维游历宇宙,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青少年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又特别喜欢想象,他们对课文的讲解,从课文语句的理解到全文思想,形象和意境的把握,都需要凭想象的创造功能来完成。因此,我在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就是尽量避免学生完全受课文制约,亦步亦趋,只是从课文中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局面,而是努力引导学生带着被课文所唤起的激情和想象、理智及思考,以学生鲜明的个性色彩和主动精神去积极发现知识,甚至是一些隐藏在课文深处,连作者自己也未曾认识到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大胆的想象,来补充课文情节上的空白,意念上的省略,或创新课文的内容,延续课文的情节,或对课文的某些观念进行提炼升华,从课文中引出新的见解等。在我的积极引导下,学生大都能凭借于想象的创造神力,生动地再现、灵活地填补、大胆地延伸课文内容,如学了有关流水描写的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碧水东流到此回”;“春来江水绿如蓝”;“黄河流水鸣溅溅”;“桃花流水鳜鱼肥”;“黄河远上白云间”等等,我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领会诗人借助流水表达出的不同的感情和景物并形成对水的各种表象。在头脑中展现出一幅幅崭新的现实画卷,从而使学生发挥创造性想象,步入创新的境界,得到创新训练,以达到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
此外,加强联想训练,善于联想是创新的关键。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由此一事物想到彼一事物,由当前事物回忆过去事物或展望未来事物,都是联想。联想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学生联想越广,驾驭知识的能力就越强,由此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加强了思维的针对性,提高了学生推理、想象和求异创新的能力。发明家奥斯本说过:“研究问题产生设想的全部过程,主要是要求我们有对各种想法进行联想和组合的能力。”事实上,联想在创新过程中起着催化剂和导火索的作用。
二、 调动学生多角度发散性思维,触发创新思维
思维力是人对客观事物由感性认识经过思考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种心理活动,而培养学生多角度发散性思维,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创新思维习惯有特殊的作用。首先,培养思维的广阔性。要培养学生全面地看问题,善于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思考某一个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散性地提问,广泛听取学生发言,尽可能征求多种答案,采取集体讨论的方式,提倡民主、平等,对学生的发言,教师不宜过早评价,尤其是对提问或答问离奇的同学,不能打击其积极性和好奇心,更不能讽刺挖苦。 其次,训练思维的灵活性。转换角度要快且灵活,不拘泥,不死板。 再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要一个模式,要灵活变通。提倡一题多解,寻求多种答案。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多样化,经常随时变换。学生的学习方法也要多样,灵活自如,交替使用,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三、激发学生大胆质疑,促进创新思维。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指出:“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在大纲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地让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此循环往复、步步递进的过程中,思考、探讨、发现、创造,不但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形成的结论,更要为他们拓展足够的空间,懂得形成结论的过程以及怎样去掌握结论,评价结论。”于漪的话,精辟至极。古人也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则须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进一步说,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质疑则构成了学生从一般性思维发展到创新思维的关节点,疑而启思,疑而生变。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是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表现。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质疑中蕴含着创新的萌芽。因此,激励学生敢想、敢疑、敢问来发挥创新的潜能。
四、 培养学生讨论习惯,激活创新思维。
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一个人敏捷、活跃的思维能力,就是在千百次的讨论或争论中形成的。讨论的过程实质是相互竞争、相互诱导、相互激活的过程,伴随着强烈的思维活动,且必须做到敏捷、迅速的思考问题。现代创新教育要求师生之间形成民主平等的和谐气氛,要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基础上,进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教学体系。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允许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展开讨论,这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的思维在讨论中一旦被触发,有如激流奔放,甚至可以形成汹涌的创新思维浪潮。
这样,让学生快速思考问题,积极参与讨论,坚持下去,学生的思维就会越来越活跃,越来越迅速,久而久之,就能培养起学生敏捷的、活跃的、创新的思维能力。总之,讨论是一种提高学习积极性、开发潜能、训练思维、培养创造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好途径。
五、利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场境。
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在学校教育中正得到广泛的运用,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广阔空间,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使语文教学活动得到了极大的延伸和扩展,远远超出了课堂教学的时空。这是学校教育的一次革命,其形象直观的特点可以把学生引领到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加深了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为开展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使我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诀窍,我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制作了一些网络课件,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增。
总而言之,语文教育集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于一体,更是语言艺术的教育,情感的教育,语文教育要与时俱进,在教学中离不开创新教育,只有把创新意识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才可能给语文教育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要能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创造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