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 赵泓
浅谈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中心幼儿园 赵 泓
摘要:本文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经过“分析、概括、总结”而成。现今许多家长只顾孩子的智力的发展,忽视了对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在生活中给予过多的照顾,很少给孩子独立行事的机会。致使幼儿的生活能力低下,依赖性强,意志薄弱。这是我国家家庭教育的一大弊端。家长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培养 自理能力 习惯
在不断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陈鹤琴先生十分重视幼儿习惯的培养,认为“习惯养得的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的不好,终身受其罪”。培养幼儿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的自理能力能为其一奠定基础。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的把幼儿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作为健康领域的培养目标。”自理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使他们逐步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会做的事情经常做。”教育专家们普遍认为:如果一个人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自然会出现做事拖拖拉拉、散慢懈怠的不良现象,甚至影响到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幼儿期培养出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使之在成长的最初阶段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尤为重要。
一、确立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目标是一种期望,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我们根据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中需要和社会的素质要求,在生理和心理上确立了幼儿自我能力的培养总目标。然后根据总目标的分解,制定了相应的分目标。并将这些分目标分段安排在各个年龄段中去完成。我们紧紧围绕目标进行培养,确保目标的顺利完成。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良好的习惯要从小养成。”
要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首先得让幼儿形成正确的概念,了解什么是良好的生活习惯。小班幼儿年龄小,对于许多生活习惯的正确与否没有准确的概念,对于幼儿的不良行为,教师不能简单地指责、阻止,而应正确地讲解、示范,使幼儿形成正确的概念,有一个可效仿的榜样,让幼儿在看看做做中主动、自觉地学习。孩子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在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不论从事何种性质的工作,都需要人们具备多方面、多层次的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以及积极勤奋的工作精神。这都要求以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为基础,作为家长或教师,就有必要有意识的从小培养好孩子在这方面的能力。
学习自理能力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孩子进入幼儿期,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和生活范围的扩大,他们的独立性增强,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也初步产生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愿望。成人也向儿童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如要求儿童了解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要求儿童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自我服务。有研究表明:2—4岁是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养成的关键期。应抓住这一个时期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幼儿生活能力及习惯。生活自理能力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能力,是幼儿走向社会的必备能力。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看,年龄越小越单纯,可塑性越强,越容易接受各种影响和教育,此时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月易成功。
随着幼儿的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丰富,孩子产生强烈的“我自己做”的愿望,他们试图摆脱大人的帮助,反对大人对他们的干预,迫切要求表现自己做,不仅符合他们活泼好动、乐于模仿的特点,而且对他们意志的磨练、情操的陶冶、品德的塑造、身心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了这些良好的品质,就可以迁移到今后的生活、学习、工作诸方面,对他们一生的成长都极有好处。
二、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材料,给幼儿更多的锻炼机会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要根据教育目标和小班幼儿的具体情况,在活动室里布置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直观易懂的图画,并配备丰富多彩的玩具:夹弹子、编辫子、穿线板、串珠、扣扣子等。通过教师有组织的教育活动,除保证幼儿的自由、自选活动得到练习外,还可以利用开放日,请家长来园带着孩子们一起来玩,从中吸取教师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使家长体会到怎样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同时增进了师生之间、亲子之间及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感情交流,达到家长乐于幼儿园配合的目的。
三、通过实践和游戏活动,学习和巩固一些基本的自理方法与技能
自理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朝一夕获得的。我们千万不能操之过急,来时对孩子应耐心、细致,还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游戏法,儿歌、故事教育法幼儿对并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为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认识的基础。利用儿歌的形式加以灌输,使幼儿先认知后实践,最后形成自理能力的技能。如借助儿歌可以使幼儿理解吃饭、喝水、洗手、穿衣等生活自理的内容与技巧,这容易诱发他们尝试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使幼儿逐步掌握自理的技能。还可以安排幼儿边念儿歌边做动作,同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指导和点拨,对比较复杂的技能、教师要示范讲解。
四、善于抓住时机,注重随机教育
有许多良好的习惯是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进行培养的。例如:一次户外活动回来,我发现几名幼儿在盥洗室里洗手,很久不肯出来。我好奇地走进去,看到那几名幼儿还在玩水,满身满脸都是水,像一群“水鸭子”,真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灵机一动,我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好好地进行一下随机教育,我把孩子分成两组分别带到盥洗室,在孩子面前关严了水龙头,我问幼儿:“谁知道水有什么用?”孩子说:“水能养鱼。”“水能煮饭。”“水在口渴的时候还可以喝。”等等。我说:“水的用处既然这么大,那白白流掉多可惜呀!而且,在盥洗室里玩水又会把水溅得满地都是,既不清洁也不卫生,老师擦地多辛苦呀!”我拿来拖布把地擦干净。随后,做了正确洗手的示范让幼儿进行观察,幼儿通过观察知道了洗手时不把水龙头开得太大,洗手后把水龙头关严,轻轻地把手上的水在水池里甩掉。从此孩子们懂得了节约用水,懂得了尊重老师的劳动,也掌握了洗手的正确方法。
四、重视表扬与奖励在良好生活习惯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我们知道幼儿有一种需要承认、需要鼓励的心理,他们喜欢成功,喜欢得到大人的认同和赞扬。因此,我就经常鼓励孩子,孩子通过不断地被鼓励和赞扬,自身的行为才能得到肯定。所以,在活动中,我就特别关注个别能力弱的幼儿,多给他们做事的机会,多以鼓励、表扬为主,使他们尽量能跟上队伍。尤其是让幼儿争做小班长对孩子来说,最值得高兴的事情就是当上一回小班长。在班级里我们成立了“小小检查队”,从周一到周五把全班幼儿分成五组,让他们给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当然,他们的任务并不轻松,要从任命当天的入园时开始监督并且要做好榜样。对个别做的不好的幼儿也可以指出、纠正。在活动中孩子的自理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特别渴望模仿成人、教师、父母等这样的人。幼儿对教师一言一行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教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教师要处处以作则、为人师表,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和教育孩子,树立他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在生活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中典型的人和事,及时给予肯定,并积极鼓励、表扬,这样幼儿就有了学习的榜样。责骂时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
五、做好家长工作,形成家园教育合力
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幼儿往往有这样的现象,在幼儿园形成的良好的习惯,回到家里就又完全改变了,一些幼儿力所能及的事情,仍被家长取而代之。家庭是幼儿生活和受教育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家长的教育态度,对孩子的生活能力有较大的影响。种种事实表明,家长的教育态度和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有较大影响。种种事实表明,家长的教育态度和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存在着较强的对应关系。如果家长的教育大有态度属于保护型的,那么幼儿的自理能力就很难获得健康发展。可见,对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只有在家长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下,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果忽视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将得不到有利的支持,难免要事倍功半。我们制定的自理能力的培养的目标在幼儿园实施的同时也离不开家中的配合。为此,我们在召开家长会的时候向家长详细的介绍了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的意义、目标、计划及需要家长配合的事项。有了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我们的教育工作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做好家长工作是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形成合力是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关键。
六、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孩子都是在不断的探索和学习中成长的
我们要为他们提供尝试的机会,相信他们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教给孩子做事的方法,而不是一味的包办、代替。我们还要善于捕捉孩子们的闪光点,赏识孩子的点滴进步,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从而享受到成功的乐趣。保证幼儿能力的发展是我们的职责,然而,这些能力不能被动的等待给予,而应该让孩子主动的获得。这种获得要从良好的意识中来,从各种教育时间活动中来,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来,从家园一致中来。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学家蒙泰利曾说过:“教育首先要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只要我们放开双手,给予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相信我们的孩子经过磨练顶会像一只雄鹰展翅翱翔,搏击长空。
1、《心理学大词典》 [M]北京大学出版社 朱智贤主编 1986年 第728页
2、《张氏心理学词典》 [M]上海辞书出版社张春兴编著 1992年 第294页
3、《学会自理—孩子走向幸福的必经之路》《幼儿教育导书》 [J] 姚培喜 2003年4月 第35页
4、《浅谈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和劳动习惯的培养》《学前教育研究》[J] 林晓萍 2001年5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