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浅析让小学生在数学中学会提问 汪芸霞

              浅析让小学生在数学中学会提问
             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城关第一小学     汪芸霞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问是课堂教学和学生求知过程的常用形式。但在数学教学中,现状是教师更多的考虑怎样向学生提问较为恰当,而很少思考如何使学生向老师乐问、敢问、能问、善问的问题。这种现状严重地妨碍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抑制了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培养创新人才,激活课堂教学,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这样重要,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呢?下面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营造学生提问的环境,使其乐问敢问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较少提出问题,主要因素是存在“三怕”心理:一是怕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被老师视为干扰课堂教学而挨老师的批评;二是怕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是个“人人皆明我独愚”的问题;三是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会成为同学们的笑料被同学们瞧不起。因此,要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创建民主课堂,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达到学生乐问敢问。
    1、创设情境问题,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
    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应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数学活动中,教师要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情境,设法让学生将要学习的概念与他们的经验建立联系。在新课教学中,教师不仅应把着眼点集中于自己的课堂提问,还要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为学生做出示范,使学生受到启迪,让学生形成提出问题的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概念的形成,方法的产生,数学抽象的过程,正确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特征,提出主要问题,及时肯定学生的自主发现,给予鼓励并作出恰当的评价,激发学生进一步发现、提出问题的欲望。
    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创设了动物赛跑的情境,通过课件展示:小狗、小兔、小猴和小羊4只小动物在起跑线上准备赛车,有轴心在车轮边上的圆形车轮,有椭圆形的车轮,也有正方形的车轮。“砰!”发令声响了,小动物们滑稽的表演把大家的注意力全吸引住了,比赛要结束时,老师把课件暂停了,老师说:你现在最想知道些什么?以激发了学生想想问的欲望。有的学生问:谁能最快到达终点?有的动物的车为什么不稳?可见,学生提出这个问题,缘于教师的激趣和创设的良好发问情境。
    2、加强情感交流,减轻学生提问的压力
    发现、发明、创造、创新,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积极探究问题的心理取向。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从善学数学向愉快学习转变,减轻学生的压力,是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使学生提问能力得到发展,为人格的完善互相促进。
    3、创设和谐氛围,培养学生提问的胆识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合作的关系,教师要发扬民主,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只有师生之间真正平等,学生才愿意无拘无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把活跃的思维融入到学习中,大胆、积极的发言、提问。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地想象、猜测或别处心裁的念头,不论学生提任何关于认知上的问题,教师都要有耐心地认真倾听,然后或自己认真解答,或组织小组讨论后归纳解答。当学生暴露了他的想法,则无论其问题价值的大小,都说明他已积极参与且引发了大家的思考,其对班级是有贡献的。教师要鼓励、表扬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让学生体验到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会受到老师的重视,同伴的关注,从而御下心理包袱。敢于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更让其他同学认识到提出问题是老师对自己的期待,不敢提问是不思进取的一种表现,从而更主动积极地思考和参与提问。
       如在教学根据情境提问这类知识时,我让学生先观察图获取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然后鼓励学生:谁想提问,如果谁敢提问题老师奖励他。这句话给了学生提问的胆量,因此,学生争先恐后地提问:我来提用加法解的、我来提比多比少的问题、老师我还能提用两步解答的问题……学生提问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你的回答真不错;你的想法很有新意;你的提问提得太精彩了……这样学生不但提出了不少用不同方法解答的问题,还叙述得有条有理,培养了学生提问的胆识。
      二、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使其能问善问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学生有了提问题的勇气,老师也给学生创设了提出问题的情境,并不等于学生就能提出问题了。有些学生想问老师提出问题,但却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容易产生问题。这说明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不但要让学生想问敢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应该教给学生寻找问题的途径和提出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能问善问。
    1、联系实际提问法
    结合某个知识点,通过对实际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出问题。课题是教材重要资源,同时也是许多问题的隐藏之处。让学生从课题中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能力,还能养成爱提问题的良好习惯,从而激活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热情。如在出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这一课题后,老师: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会联系实际提出:“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特征?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用它能解决生活中什么问题?”等问题。由于这些问题来源于学生的需要,适合他们的认知水平,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更为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2、类比提问法
    根据某些相似的概念、定律和性质的相互联系,通过比较和类推把问题提出。比如在教学“比的某些性质”时,如果让学生分别去说“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这三者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通过类比学生将会提出问题:“零为什么不能作除数?不能是分母?不能做比的后项?”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再如在“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的教学中,如果让学生充分思考为什么要先通分再比较大小,学生将会提出“能不能化成同分子来比较分数的大小?”这个问题,并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在比较中,不仅知道了数学知识前后联系,借助研究同类问题的方法,认真思考就能产生许多问题,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
    3、刨根提问法
    在某个问题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顺着其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刨根到底继续发问,其表现形式一般直接采用“为什么?”。在数学课堂学习交流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同伴或课本的解法,提出讨论性或批判性的问题。如:“这道题为什么这样做?”、“我的方法为什么不对”、“为什么先要计算这一步?”等。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引导公式推导时,学生就问:“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用底乘斜边?为什么一定要用底边去乘对应的高?为什么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画出的图形有可能不一样?……在课堂上营造一种问题氛围,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利用机会鼓励学生提问,养成善问的良好习惯,他们的提问能力才会越来越强,提出的问题质量才会越来越高”。
    4、反思提问法
       小结反思是整理知识、整理思维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对自我或同伴提出问题。既可以根据教材和教师所讲的内容,从相反的方向把问题提出,也可以在新课结束之后对所学内容提出还想知道的知识?如:本节课的问题解决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还有别的方法吗?能不能用假设法解决这种题目?本节课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和感受?这种方法的适用条件是什么?本节课的学习对生活有什么影响吗?在什么情况可以用到这些知识?……通过进一步提出问题,让学生多说、多想,创造性地提出更深刻的问题来。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采用科学手段促使学生敢问乐问、生疑产问、能问善问,鼓励和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在不断的探索中学会学习,学会提问,学会创新。培养小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不但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终身受益。

     

    点击次数:150  发布日期:2015/12/4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