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下让“数学味”回归课堂 韩雪梅 刘雅琴
数学课程标准下让“数学味”回归课堂
陕西省定边县第六小学 韩雪梅 刘雅琴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一些教师往往过于注重形式创新,淡化了数学本质;过于追求课堂热闹,忽略了教学效果;过于追求情境的创设,忽略了必要的知识生长点。这是不符合课程改革精神的,也是违背数学教育规律的,导致了数学教育的失衡。
新课程改革要求数学教学要回归数学本位,跳出热闹的课堂,一切从数学出发,以数学内容为核心,凸现数学本质和数学思考。那么如何让“数学味”回归到数学课堂,使课堂充满“数学味”呢?下面谈一些我的思考和体会。
一、创设 “数学味”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现在情境创设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了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情境创设得好,既可以将数学知识还原到生活中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价值,又可以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但如果一味追求情境创设的生活化,会适得其反,丢失了学习材料的数学味。
例如,教学“平行与相交”时,一位教师创设了汽车在路上行驶的情境。(多媒体演示)
画面1:两辆汽车在交叉的两条路上行驶,快到路口时。教师问:两车会相撞吗?
画面2:两辆汽车在即将相交的两条路上行驶。教师问:“两车会相撞吗?
画面3:两辆汽车在平行的两条车道行驶。教师问:“两车会相撞吗?”
这样的情境设计,虽然找到了与学习内容相似的素材,但并不严谨。汽车在交叉道上行驶就会想撞吗?在两条平行的车道上行驶就不会相撞吗?学生不仅不能建立起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数学模型,而且这些可能让学生拘泥于过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了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数学情境的创设必须要有数学味。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围绕教学的重难点,创设具有“数学味”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促进数学知识的建构。同时,创设情境应让生活味和数学味有机结合,要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
例如,教学“认识平行”时,我让学生观察教材上的三幅情境图,提问:“请你根据这三幅图画出三组直线,看看两条直线有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之后,再让学生交流、比较、分类,引出相交与平行的概念。这样引入,学生容易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情境中的数学味更浓了,有利于从最有利于揭示学习内容本质属性的角度创设情境。
二、凸现“数学味”教学设计,发展学生多向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当前课堂上,教师都开始重视教学过程的活动化设计,尽可能的让学生在活动中建构新知,发展思维。但不少教师忽视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出现了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
例如,在一堂《观察物体》的公开课上,整堂课,老师拿着照相机,带领学生拍教室的前面和后面,从动物玩具的前、后、左、右、上面拍,最后还搬出盆景让学生合影。这样的活动设计仅仅是为了课堂的热闹,却很少让学生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不同结果,忽视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数学理解与思考,忽视了数学活动的数学味。
如果数学课让孩子感到索然无味,那就是因为课堂上缺乏思维含量。整节课在老师的“精心铺垫”与“积极引导”下,教学过程行云流水,孩子发现结论轻轻松松,探索规律顺顺当当,几乎无需动脑筋就唾手而得。而有些数学课,虽然并不缺少问题的数量,但是问题缺乏挑战性。整个教学过程被一个个小问题肢解得支离破碎,孩子们虽然“对答如流”,但就是激不起思考的热情,感悟不到数学的思想与方法,体会不到思考的乐趣,思维得不到发展。这样的课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数学课应有的“思考味”,如同一杯白开水 。
因此,在教学活动设计中就要求教师设计一些具有“思考味”的数学问题,以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而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适当增加问题的挑战性,是增加“思考味”的要诀之一。具体地说,就是要善于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使学生经历“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茅塞顿开的激动——问题被突破的愉悦”的过程,从中品味思考的乐趣,发展思维的能力,获得数学的思想与方法。
三、规范“数学味”课堂语言,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数学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数学课中体现“数学味”的标志之一。数学语言的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严密性和逻辑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使用数学语言的能力。要让学生用准确、精炼、清晰、完整的语言表达观察过程、操作过程,算理,解题思路以及获取知识的过程。久而久之,学生会想又会说,可以培养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1、要培养学生规范使用数学语言。
数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要求用词恰当,描述贴切。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我让学生举例:“你在哪里见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常会说门、书、黑板等是长方形,教师必须引导,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平面图形,应该说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如书的封面是长方形。因为,不科学不规范的语言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只有准确地表达概念,才能正确的理解概念,从而逐步养成严谨、缜密的思维习惯。
2、,要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学生使用数学语言表达思维的过程,也是对思维检验的过程。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学生用剪拼法推导面积公式时,要让学生说出“怎样剪拼的?拼成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哪些联系?”要让学生把动手操作和动口表达结合起来,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
总之,让数学课堂充满“数学味”,就应该紧紧抓住数学之本,剔除不必要的热闹,减少不必要的包装,凸现数学的本质。要把数学学习能否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展示“数学”的魅力,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文化的独特内涵,这样才能创造出“数学味”浓郁的数学课堂教学新境界,还数学教学的“庐山真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