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文教学如何积累素材 贾殿臣
浅谈作文教学如何积累素材
吉林省长岭县腰坨子乡中心校 贾殿臣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应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向社会,去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新鲜灵动的世界,让他们去发现周围美好的事物,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从而让他们写出鲜活的作文来,我个人认为以下几方面不失为帮助学生储备习作之源的有效途径。
一、 捕捉信息 汲取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捕捉信息,就地取材,随时从生活中汲取作文素材。如开学初,我们搬进了新的教学楼,我就引导学生以“开学第一天”为题,说一说在新教室报名、上课的感受。许多同学都写到:在路上就在猜想新教室是什么样的?到了学校后,看到宽敞明亮的教室、洁白的墙壁、崭新的电风扇、漂亮的窗帘,与旧的教室真是天壤之别,有的同学还写到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才对得起这么崭新的教学楼,由衷地表达出了兴奋之情。 我引导学生去看电视,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到日记中。有的以“我最敬佩的人”为题,写了抗震救灾中的官兵们那不怕苦、不怕累、连续作战的奉献精神;有的以“顽强的生命”为题,写了那些在废墟下、在瓦砾中与生命抗争的人们;有的以“最可爱的人”写了不顾自己生命安危、坚守在手术台边的白衣天使们。从他们的日记中,可以看出孩子们的内心受到了深深的震撼。通过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素材,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内心世界,也使得他们在真情流露中,作文也变得流畅起来。
二、 观察生活 积累素材
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的确,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关键是我们要善于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指导他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引导他们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作家契诃夫也说过,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我们学校地处城乡交界处,既可享受到城市的繁华热闹,又可欣赏到乡村的田园风光,根据季节的不同,我就引导学生观察地里田间的变化;公园里、校园中花草树木的变化;人们穿着打扮的变化;路边、树上鸟兽虫鱼的变化。而平时那些可遇不可求的自然现象也都是很好的习作素材。如:春天的绵绵细雨、夏天雨过天晴后美丽的彩虹和天边变化多端的火烧云、秋天风吹落叶的景象、冬天雾气笼罩下白茫茫的世界。这些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还让学生知道了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关键是我们要有一双慧眼,从而也解决了“无米下锅”的现象。
三、 拓展文本 挖掘素材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广泛,如果能充分挖掘其资源,开拓生活的画面,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既挖掘了写作的素材,又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如教《普罗米修斯》这篇课文时,我抓住“日夜遭受风吹雨淋的痛苦”这句话,让学生说一说普罗米修斯遭受怎样的风吹雨淋呢?学生说:春雨绵绵,冰凉的雨点滴到他身上,他不禁打了个寒颤;夏天,烈日炎炎,炙烤着他的皮肤,烤得他昏厥过去;冬天,刺骨的寒风吹到他脸上就像刀割一样。经常做这样的引导,学生就可以在比较自然的过程中进行练笔,同时也扩展了他们思维的空间。就象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而新课程也倡导“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就是希望我们在使用教材时,能充分发挥其例子功能,并且能创造性地进行使用。
四、 创设情境 创造素材
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组织和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给他们提供感受现实生活的机会,再现生活情景。前段时间,我上了一节作文汇报课《小脚丫亲大地》,课前我用竹扫把铺成一条小路,用沙子铺一条小路,用瓷砖铺一条小路,上课时请部分学生上台选择一条路,光着脚上去走走,体验一下脚下的感觉。台下的同学认真观察台上同学的表情、动作、神态,并猜测他们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然后请台上同学介绍自己的感受。最后请同学们说说今天通过今天这节课,得到了什么启发。有的说:做什么事,都要想好了再去做,选择了就不要后悔。有的说:去体验后才知道与我原来想的不一样,所以什么事情都不要想当然,只有亲身下河才知深浅,亲口尝梨才知酸甜。有的说:生活就像这些路,有时也会遇到挫折,但只要勇敢地去面对、去克服,就一定能够成功。通过这次活动,丰富了同学们的情感、提高了认识、深化了主题。另外这学期我兼任本班的科学课,我发现科学课上有许多动手实践的机会,例如:做龙舟、观察溶解现象等,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这样将语文与其他相关学科链接起来,将有利于他们积累真实、生动、典型的习作素材,写出鲜活的、有个性的习作来。
素材是作文的根本,是文章的血肉。但仅有素材是不够的,还要有会表达的语言。《语文课程标准》中也说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 但是我们知道,素材积累的过程,同时也是丰富语言的过程。同样的素材,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从而赋予素材不同的意义。这是素材的积累,也是语言的积累。这样引导学生不断训练,不断积累,久而久之,学生的笔下自然而然就会流淌出“活生生”的作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