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切实推进创新教育 邴小刚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切实推进创新教育
◎ 吉林省长岭县腰坨子乡中心校 邴小刚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的不断推进,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教育要体现在教育观念上,渗透在所有教育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成为所有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指向。因此在教学中我更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1、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创新学习这种活动来实现的,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构建新知识的过程,通过学生积极努力的探索而产生“新的结果”。就是说,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中产生,并在学生主动探索中不断加以完善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但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确主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现的,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组织作用和熏陶作用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这里,既不能忽视“导”的作用,也不能用老师的“导”来取代学生的“学”。
2、处理好知识的“量”与“质”的关系。
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在知识的“量”与“质”的关系方面,我认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强弱与知识的“量”和“质”都有关系,严格地说,学生创新意识的强弱与知识的“质”成正比例关系,并且在知识的“质”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学生创新意识的强弱与知识的“量”也成正比例关系。
反过来可以这样理解,没有“质”的知识不论其“量”的多少,都很难产生较强的创新意识。因为新的观点和新的解法都不可能从现有的知识仓库中找到现成的答案,而且靠死记硬背墨守成规积累起来的知识还会产生惰性作用,阻碍创新意识的迸发。
3、处理好“接受”与“质疑”的关系。
书本上的知识和老师传授的学习方法,大多是前人智慧和经验的总结,认真“接受”和继承这些经验是非常必要的,不认真“接受”和继承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人类社会不仅不能发展,而且不可能存在下去。
但是“接受”不等于是盲目机械的知识灌输和技能模仿,学生也不是个单纯的知识容器,总得对前人总结出的知识和技能有所思考和改进。因为人类社会总是不断完善、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否则人类就不可能进步,因此既要学习前人的经验,又不能“惟书、惟师、惟上”,在学习和继承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摆脱传统思维方式的羁绊,在前人经验和智慧的基础上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创新的实质,是对现实的超越。要超越现实,就要对现实独具“挑剔”与“批判”的眼光,发现事物的缺点是一种科学品质,因此可以说,质疑是创新的突破口,它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因为有“疑”才有“思”,有“思”才启“新”,任何新的东西都源于对旧事物的不满,都孕育于对原有事物不足的质疑,所以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是非常重要的。
4、处理好习惯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想象与思维,是学生迸发创新意识的两大认识支柱。这里所说的思维,主要指创造性思维。而在目前的数学教学中,大量使用的都是习惯性思维,强调固定的思路、运用较为稳定的思维模式。这些习惯性的思维模式往往是对一部分典型题目的分析思路或解题方法的高度概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操作性,这些高度概括的知识规律或具体解题方法,学生应该掌握也必须掌握好,因为掌握好这些规律和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是有帮助的。但是,如果长期单一地运用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会养成对思维模式的依赖,形成思维的惰性。所以,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思维方法以后,就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丰富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获取。
现在世界许多国家在初等教育(乃至学前教育)阶段就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而创新不仅需要具有丰富的书本知识,更需要进行广泛的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让他们更多的接触实际,参与实践,通过参与实践活动,为他们获取知识、进行创新奠定基础让他们参与对大自然的体验学习及家庭、田间的劳动实践给他们较多解决问题的机会,拥有更多的独立与自由,这有益于创造型人格的塑造;大量的实践活动还可以丰富他们的表象储备,巩固所学知识,为创造、想象提供丰厚的“原料”;让他们在学习知识、参与实践的学习、巩固、应用知识中,产生一些矛盾,促使他们去动脑思考、查资料,主动参与矛盾的解决;在实践活动中也常遇到一些困难,产生新的需要,更会激发他们的创造力。那些只重视书本知识而不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的学习活动,必将扼制学生的思维,其结果等同于编一个固定圈教学生去买鸡蛋。
2、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学生尝试。
法国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曾经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的营造创新氛围,在时间上保证学生有思考余地,给他们更多的独立与自由的机会,让他们驰骋想象,开启心灵;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尝试验证归纳总结应用;鼓励学生要敢于标新立异。教师则始终处在“导”的位置,让学生积极参与、敢于尝试。学生那怕是有一些误差,也是可取的,至少他敢于创新。教师应该鼓励他、引导他,为他的尝试创造条件。
3、拓展学生想象,培养学生创造力。
想象是创造的基础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必须善于想象。因此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通过说、通过写表述出来,也就是说,为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善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为他们营造创新氛围,引导他们多角度看问题、思考解决问题,养成求异和创新的习惯,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善于思考,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跨世纪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