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误区和对策 张江红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误区和对策
◎ 河北清河县 张江红
新课标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新课标对所有年级都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叶澜教授曾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地激活原本凝固的文字,才能使其变为生命的涌动。”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对朗读的效果不满意时,会出现连续叫好几位同学站起来重复朗读的场面“你读”,“你读”,“你来读读看”……一直叫到满意的才停。这样的朗读既费时又低效。还有一些教师,虽注意了对个别学生的指导,却忽视了将之扩大到全体的;或是有进行指导,但训练未到位匆匆过场的,形式痕迹重,真正的效果欠缺。
一、朗读教学的误区:
1、形式多样却难达目标
新课标对所有年级都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但在不少课堂教学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美美的读一读”“找伙伴合作读”自由读、默读、快速读……朗读流于形式,无明确的目的,没有实实在在引导学生体会文字所蕴藏感情的朗读,对理解语文,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培养语感,是没有多大益处的。
2、缺乏自主体验与朗读情趣
语文朗读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形”,而且还要让他们触摸到语文的“情”和“神”。如何让学生融合到文章中去,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朗读表达真实的内在的情感?“你能把文章中人物的情感读出来吗?”“这对话真有趣,你们能读读吗?”没有自主的体验,缺乏情趣,读起来是那么“枯燥”。
3、夸大主体,个体的片面化
对朗读教学的目的认识不清,在教学的过程中,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为了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让学生一遍遍的读,小组内读一读,配上音乐读一读,缺乏针对性,学生的朗读水平得不到明显的提高,为了主体而主体,导致了课堂上朗读个体的片面化倾向。
二、朗读教学的正确策略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如何读好“朗读”这本书,让学生因扎实的朗读而“灵秀”起来!让课堂因有效的朗读而“灵动”起来呢?
1、目标准确,读出层次
针对学生认知起点,注重了朗读指导的层次性、渐进性和规律性,有位教育专家指出对于一篇新授课文要把握好四个朗读阶梯:1.认读——读正确,扫清朗读的基本障碍;
2.连读——读流利,感知语言的基本意思;
3.精读——有情感,培养有感情朗读的能力;
4.熟读——记于心,丰富学生语言积累。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自己学生的朗读基础要做到心中有数,课文中哪些生字字音学生读不准;哪些词语句子学生读不好,哪一段课文学生最感到困难,这一切都应该了如指掌,并且要舍得在这些方面花时间下功夫。
新课标要求,朗读要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三者既一以贯之、密不可分,又在不同阶段有所侧重、循序渐进。由此可见,我们老师在指导朗读时应遵循学生的阅读规律,合理地提出朗读要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上教学明确的朗读要求,机智幽默的导语,将学生的朗读引向深入。在老师的调动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涨。
二、方法多样,读出乐趣
读的形式除了齐读、分读、自由读分角色读以外,还有范读、选读、复读、赏读、仿读、引读等。当然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恰倒好处地运用。如,在学生初读课文阶段,放声读、自由读、选读、赛读不失为是比较理想的朗读方式,又如在指导学生“有感情读”时,不妨就选择赏读、仿读、分角色读等方式。最后,朗读还要回到整体。朗读应该是学生理解、感悟、体验的贯穿。
教师精彩的范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朗读的积极性。因为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他们在听老师范读时往往会潜意识地把自己与老师作比,主动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和不足,提高朗读水平。我在范读时,力求披文入境,融情于声。以自己的声、情感染学生,让我们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当老师声情并茂地读完一篇文章后,学生早已跃跃欲试了,这时可采用逐句领读的方式,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语感训练。通过领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了解重音的确定、停顿的时机、节奏的掌握、语气的舒缓、感情的处理等,只需“转轴拨弦三两声”,便已“未成曲调先有情”了。这种“授之以渔”的形象直观的朗读指导,更能起到启发、激励、帮助和感染的作用。学生通过长期的耳听、口读、心会的训练,能增强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
在初步把握文章的思想后,可充分利用齐读来提高全体学生朗读的能力。特别是对那些平时语感较差,朗读能力较低的学生,在齐读时,避免了个读时的胆怯和尴尬,使他们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在和谐、活泼的氛围中,积极参与朗读,树立朗读的信心,从而体验到一种成功的乐趣。长此以往,他们的朗读能力便会在齐读中得到提高。
三、情感激发,读出个性
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应该是情感体验的表现、心灵碰撞的薄发。不同的学生因为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感悟能力等因素的千差万别,他对文章的情感和意境的体会是不同的,朗读的处理方式也各有特色,有感情朗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认为首先教师们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紧跟时代步伐,然后要对学生精心指导,再加上学生们的刻苦练习,“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我们坚信朗读教学一定会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展现出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