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孟玲
浅谈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   吉林省公主岭市   孟   玲
《全日制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稿)》把“探究式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在物理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的教学方法,对教师在物理教学中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一、改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我们要对物理课堂教学进行反思。要改变传统教学中过多强调知识传授,只重“结果”忽略建构知识的过程,造成学生只知“是什么”、而不知“为什么”,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学习状态。要从物理教师的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实验研究及学生个体发展等各个方面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能力培养转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学习“知识和技能”、掌握“过程和方法”,又能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升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落实探究式教学目标,使教师走进探究性教学的新天地,让学生步入物理科学的新殿堂。
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物理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想主动地、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在教学中,要设法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身边的物理现象、实验等方法来刺激学生那种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培养起他们的探究意识。通过探究物理规律,再将其应用到生活和生产实际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而且还能培养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从感性上知道物理知识是有用的,体会到物理知识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如在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可以事先安排学生带一些常见乐器,让学生观察乐器发声时出现的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发声的变化;在“杠杆”一节时,先从日常生活中的用铁棒撬重物,用钳子夹物体等现象入手,待学习了杠杆的知识之后,再去探讨在生产中,复杂机械中运用杠杆的例子;在“凸透镜成像”这一节中,可以要求每位学生弄一个凸透镜,动手找出成像规律,并自制望远镜;在“串联电路”这节中,要求学生用电池、导线等制作一个音乐门铃,安装在家里。这样能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
三、注重探究过程,获取物理知识
“学生自主地抓住自然的事物、现象,通过探究自然的过程而获得知识”是探究式学习重要特点。教师要把握好“知识”与“过程”的关系,在教学中正视探究自然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过程的探究而获得知识。从自然科学认识观来看,主要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观。从方法论来看,就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其方法要有序可寻,循序渐进。整个方略将由(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等诸环节组成。其整体有机的综合一体则是学习物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都要遵循这一方略和过程来进行。 在物理学中,许多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要通过实验才能揭示,所以对于实验的宏观现象,对于实验中数据的变化,要善于分析,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数据的变化来抽象出概念或规则,所以探究实验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知识的过程。例如,密度的概念对初中学生是很抽象的,若按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探究和思维是学习的主线”的教学思想,在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中,以设疑、探究实验、解疑为教学方法的主体形式,按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归纳总结模式来设计教学过程,从不同物质的识别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猜想,明确研究物质的质量随体积变化的规律,再让学生分组探究。结合这样的实验,中学生是不难理解密度概念的。又如在“浮力”实验时,先让学生动手把泡沫塑料、木块、气球、橡皮泥、钩码等一一放在水中,按顺序观察后再回到整体上观察,学生很快会辨出哪些材料下沉,哪些材料上浮?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这样的做法使深刻的道理通过实验化难为易地让学生理解了,同时学生也享受到了探索的喜悦。
四、注重生活实际,培养探究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基础。它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组织引导学生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因此,他是培养学生开拓意识和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实验中,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实验步骤利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巧设疑问、以疑导思,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究能力。如在学习“光的反射”这节内容时,在通过实验研究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及知道反射类型,平面镜反射、漫反射知识后,近一步要求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引导学生提问:(1)看电影时,我们能从不同角度看到银幕上的画面是光发生了什么反射?(2)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黑板上的字,是发生了什么反射?而教室两侧的同学看到另一侧的字亮度模糊,又是发生了什么反射?通过引导、启发,随着一个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适时引导学生讨论,在探索中获取知识,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置疑,敢于提出新的问题。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激发和带动更多的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创新。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进行探究教育的培养是可行的,而且也是具有丰富的内容,重视和探索物理教育,必能发展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素质,发展学生的智力,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