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永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体会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体会
◎ 河北省大城县齐圪垯中学 宫永旺
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基础教育课程,它在对学生情感态度、过程和方法的训练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挖掘学生潜力,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尤其是利用计算机这一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课程突出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学生具体的探究活动来实现。我们应重视对教材的开发和设计,认真研读教材,灵活运用探究性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实践的机会,从本质上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本人结合这阶段的学习和教学实际谈如下几点:
一、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选择合适的方法,对于学习内容不太多,学习难度不太大时,我们可充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取新知,然后通过交流、汇报等形式进行知识的交流与共享;而对于学习内容比较零碎、涉及面较广、学生完全通过自主探究性学习掌握知识有难度时,就应采用示范讲解的方法,先讲解一部分知识,然后再让学生动手发现新知,在学习的过程中总结经验。这样就降低的难度,又引导学生进行了自主探究,使学生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体会了成功的快乐,树立了不断学习的自信心。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不同于其它课程,在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中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1)任务驱动模式非常有利于学生参与思考,参与学习,锻炼发散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多数课程比较适用此方法,但设计任务时可分级进行,逐步分解,由易到难,利于学生完成任务,掌握知识。(2)讲解时首先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机房上课不同于在教室,学生面对微机,总是想动、想看,注意力容易分散,要通过要求学生抬头、提高讲课的声音或者是静默等方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否则听不好、看不明白的学生就会操作不到位。(3)演示操作时一定要保证绝大部分学生看清楚,思维能跟上,实际操作能跟上,保证眼、耳、手、脑同步。教师要关注掉队的学生的听课方法,遇到机器有故障时要及时调整思路,使之跟上讲课的思路。(4)讲解知识点时要简练,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5)重难点要突出,有些操作和讲解麻烦而又不是重点知识的要大胆舍弃,切忌平均用力,占用学生上机练习的时间。(6)控制课堂容量,实在讲不完就少讲,学生能掌握几个就讲几个,按部就班,扎扎实实。
二、加强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计算机的学习只有繁度没有难度。学习软件的时候知识是相通的,教师巡回指导不仅仅是当堂的知识,其它的知识点也要指导,学生积累的多了,知道的多了,操作也就越来越规范了。教师巡回主要指导学生规范操作、小知识点,处理机器故障。除了教师的亲自指导外,还可以选择一些学的快、做的好的同学作为老师的小助手,来帮助解决认知和操作中有困难的同学,因为学生之间的语言更容易理解,交流起来更方便。但是教师一定要注意检查“小老师”是否规范掌握操作知识。只有练习顺畅了,过程就能走下来,对问题的体验也就更进了一步。?通过教师的巡回指导,能够及时的反馈信息,使教师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可根据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从而使课堂教学效率提高。
三、对学生作品进行综合评价和有效交流,促进创新能力发展
在信息技术课上,学生会完成很多作品,让学生对作品进行欣赏交流与评价,在评价时先让学生自评,然后再由同学进行评价,最后老师再进行总结性评价,在老师评价时一般不作好与坏的评价,而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评价,注重对创新作品的鼓励。这样虽然用了较长的时间,但对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客观评价事物的能力和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通过作品的欣赏与交流,使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为以后制作更好的作品提供了动力。课堂并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途径,学生在平时获取的知识也要及时关注并提供展示的机会。在课堂上,我常用“谁还有什么困难?”“谁来帮帮他?”和展示一些小技巧等环节来激励学生不断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尤其是对理解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只要他有一点点的进步,我就会及时的给予肯定和表扬。这样不仅树立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而且增强了他们的自豪感,也激发了其他学生积极探索求知的欲望,从而促进学生养成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
四、营造和谐民主课堂教学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人文化的教学,教师不再是课堂上高高在上的主宰者,而是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其所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付出真诚的爱,与学生保持心与心的平等交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相信学生的能力,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把握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适当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技术工具的操作方法与应用技巧,在过程中认识和理解相关概念和原理,陶冶心性,形成健康人格。教师要做好指导和调控,有计划地让每个学生亲历与体验需求分析、方案设计以及实施等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鼓励学生在过程中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勇于创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五、加强学科整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做到“学有所用”。如在教学Word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作文创作、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完成其他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还增长了知识面,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这样能促使他们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