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学校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李波
浅谈“农村学校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佑君镇中心小学 李 波
农村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来自农村,学生家长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家庭都不富裕。学生家长忙于生计,根本就没有太多精力投入在子女的教育上,平时对子女的管教也仅限于督促孩子完成作业,教育子女的方式和方法肤浅和落后,要么对子女非打即骂,要么对子女娇生惯养,学生们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就突显出来。特别是近年来留守儿童日益增多,家长监管功能的缺失更让许多学生染上了不良的恶习。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决定着学生明天的命运,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校和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那么学校和教师应该如何着手来开展本项工作呢?
一、首先学校和教师要正确看待和理解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
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孔子曾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成天然。” 小学阶段是孩子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学校应该培训教师,使教师了解小学生各个年龄段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掌握学生行为表现的规律和矫正方法,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矫正和引导。认识到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小学生犯错或做错事是顺理成章的,是很自然的表现,没必要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大惊小怪,上纲上线。总之,对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要客观理性地去看待,对学生多点包容,多点理解,同时对他们多点关爱,帮助他们改掉恶习。
二、学校和教师要明确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工作重点和要点。
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同时,更应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在小学阶段,德育教育应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农村小学生普遍都存在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比较差的缺点,它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还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习惯,是非意识行为,也可以说是不自觉的行为,它是在人的生存,生活实践中经多次重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固的动力定型。能有一个好习惯将终身受益。因此培养农村小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成为学生学习和良好行为的一种内因,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学校和教师进行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工作重点是贯彻和落实《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不是要求学生会背,而是要使学生从内心接受,懂得行为规范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际交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把内容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其明白道理,通过具体的实践,变成自己内在的需要,就能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工作要点是根据学生学龄段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养成教育,比如小学低龄段侧重于进行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小学中龄段侧重于进行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小学高龄段侧重于进行良好的社交礼仪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三、学校和教师要形成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工作方案。
没有哪一种工作方案和方法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学校和教师面对的是千差万别的学生,所以更需要科学、灵活的工作方案和方法。
首先学校要有针对全校师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工作方案。教师同时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施者和接受者,教师能树立起榜样的作用,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每周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的讲话就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阵地;阳光大课间活动就是很好的体育卫生教育阵地;清明节的烈士祭扫活动就是最好的生命价值教育阵地;六一活动、运动会等都是很好的文明礼仪,社会交往教育阵地。
其次各班要有针对本班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工作方案。学校各班要结合班级实际和学校中心工作进行思想教育。例如,在班会时,教师就应该梳理一周来本校或本班中存在的问题和违纪情况,引导学生去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区分好坏,明辨是非,从而增加学生对各种行为习惯的辨别力。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相应地开展主题班会、行为训练、团队游戏,参观旅游等一系列课外活动,深化教学内容。
第三是各科教师要有利用学科教学特点针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工作方案。各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性、渗透遵纪守法,尊老爱幼,热爱劳动等等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让学生在接受各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在学习运用和实践活动中逐步深化,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最后是学校和教师要紧密配合有针对个别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工作方案。对于个别学生不良的行为表现,不能停留在批评、惩戒、苦口婆心规劝的层面上,应该建立个人档案,深入地去分析和探讨原因并根据学生的个人 、家庭等特点制定适用于学生个人的解决方案。对于全校普遍存在的不良行为表现,那么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就要进行自我剖析,是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制度出了问题?还是教师在执行中出了问题?一定要找到症结所在,对症下药,进行矫治,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四、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形成强大的养成教育合力。
搭建学校、家庭、社区无缝沟通的桥梁,能增进家长和学校间的情感,通过家访、座谈会、专题讲座对家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联系社区对学生生活的社区环境进行整治,改善社区脏乱差等卫生和治安问题,给学生创造一个干净、安全、文明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校、家庭、社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要达成共识,共教共管。如家长让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务,进行必要的体育锻炼,不让孩子进游戏厅、网吧、歌舞厅、赌博场所等。在校期间,老师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回到家后,家长对孩子也要严格要求,社区也要禁止学生参加不健康的各种活动,不断督促和强化,防止坏习惯的滋长,以便于继续深化养成教育,并让教育在实际的生活中得以运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用鼓励、期待、赞赏来评估和强化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成果。
由于小学生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有“反复”的特点,所以我们绝不可在进行养成教育工作时急功近利,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长期的细致的过程,不能寄希望于一朝一夕,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强化,反复抓,抓反复。通过长期的反复宣传、实践,学生才能逐渐了解、才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接受,再经过继续的深化,最终才能变成自觉的行为。及时评估是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在评估中坚持检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指出纠正,这样,在学校和教师的指导下,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评估,使每位学生时时处处既能自觉管理好自己,又能监督别人,也促使少数学生自省,从同学的批评中认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规范化,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不是一天、一月或一年能达成的,我们不能天真地认为可以在短时间内就把学生身上的坏习惯统统改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只要我们坚持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必将收到良好的养成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