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指导下的课堂教学 朱玉红
浅谈新课程指导下的课堂教学
吉林省长岭县利发盛镇中心校 朱玉红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邓小平同志曾经对教育改革的发展作出的纲领性批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是教育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基础和前提,是三个面向的核心。在新形势下,针对教育问题,国家进行了新的课堂改革,那么在新课的指导之下的课堂教学有什么特征呢?一般说来,应具备以下十个特征:
一、紧张面和谐、严肃而热烈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不仅是有目的的共同活动,而且是一种独特的社会人际交往方式。在课堂上应充分体现现代人文思想、人本主义精神,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都应是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课堂教学”不容许把师道尊严、废止强迫、命令,禁止惩罚、体罚;也不容许把人当作奴隶、当成机器。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合作、和谐的、愉悦的、和乐的。课堂气氛既是紧张的、严肃的、凝重的,同时又是和谐的、和乐的、恬静的;既有大量的信息交流,又有充分的情感交流。教学应该既是紧张、严肃的“合作教学”又是愉快、和谐的“和乐教学”。
二、准确而合理的课时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特定的认知目标和情意指向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过程是以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为起点,通过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最后达到课时预期学习目标终点。学习目标是明确的、集中,而不能是空泛的、庞杂的;根据教学内容所确定教学目标既有认知领域的,操作技能领域的,又有情感领域的,而不是单一的、知识的国是多层次的,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教学目标的确立是以学生知识能力的“现有发展区”“最近发展区”为依据,教学过程是使学生学习由“现有发展区”为依据,教学过程是使学生学习由“现有发展区”过渡到“最近发展区”,把“最近展区”转化为学生的“现有展区”,课堂教学既不能在“现有展区”回还往复,令学生生厌,也不能陵节而施,让学生望而却步。目标确定了,师生自始至终围绕目标进行活动,确保目标达成。
三、主体作用与主导作用的最佳结合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体、个性发展的体,教师的作用是致力于“导”。“导”就是千方百计使学生自求得之,“导”,应该是引导、诱导、开导、疏导、指导、辅导。课堂教学中“教师中心”论是不对的,“学生中心”论也是片面的。课堂教学只有教师与学生的协调一致、相互默契,主体与导的积极配合、最佳结合,师生思维定向、心理同步,形成教与学的合力、教与学的共振,才是现代课堂教学的理想的境界。
四、呈现多渠道、多层面、多向信息交流的立体交叉网络结构“课堂教学”应是在教师主导作用,在学生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形成同(同桌)互相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全班共同学习的动态组合立体交叉网络结构,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小组之间往复的、多通道多层次信息交流。在种大容量信息交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关心、学会创造、学会做人,增长才干。
五、具体而充分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课堂教学”的过程就其本质而方,应是师生思维共同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现代课堂应是引导学生思考的天地,是学生思维的王国。在课堂上不允许再把学生当作接收知识的容器,不允许把课堂搞成生产统一标准件的车间。课堂应该是以训练为主线,在科学的训练中指导学法,启学生思维活动,培养学科具体能力。教师不断激发起学生对新知与旧知、已知与未知的心理冲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创造学生思维相互撞击而迸出火花的条件。“课堂教学”中应不时看到有思维火花的闪烁和思维波光的涟漪。
六、教学过程有序性和教学状态波动性的和谐统一没有过程的有序性,课堂学的状态是混乱的,教学效率是低下的,没有状态的波动性,教学过程是单调的、沉闷的,没有生气、没有活力的。教学系统的状态变化,即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符合学科特点,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不同活动的进程中应具有合理的时空序列,呈现出合乎教学过程本质规律的变化。有序,才能低耗;只有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使特效药统运动有序,直达预期目标。系统过程的即时特征即状态,教学过程的即时特征即教学状态。“文似看山不喜平”,教学亦是如此,课堂教学不能是刻板的,平铺直叙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情绪、教学内容、教学氛围,让课堂呈现张与弛、疏与密、快与慢、动与静、活泼与紧张、宽松与严谨、热列与恬静、低潮与高潮等状态变换,适时地调整教学的节奏、容量和心理气氛,使学生始终保持最佳的学习心态,使课堂始终处于最佳的教学情景。
七、构建模式,遵循模式 ,超越模式不同学科有不同的课型,同一学科亦有不同课型。不同的课型有同的功能,因而也就应该有与课型相适应的模式。“课堂教学”应反映出教师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入指导下,为实现一的教学目标而制定的关于教学活动如何组织、如何调控的策略体系,即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反映人们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又要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地运用模式而不拘泥于模式。灵活运用模式不是对模式的否定,恰恰表现了对教学规律更为深刻的认识。没有一定模式的课堂教学、是没有教学理论指导的盲目的教学,因而是低效的;而刻板地照搬模式,不知变通,没有创造,教学亦可能高效的。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学习教育理论,研究模式,根据课型构建模式,而在施教时又既遵循模式又超越模式,有模式而不为模式所囿,这样教学才是高水平教学,高效率的教学。
八、教学方法最优化,教学手段现代化中外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实践者研究、探索、创造了难以胜数教学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其存在合理性,都有其可取之处,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教学方法本身无所谓孰劣。“课堂教学”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特点、学生实际,教师本身的素质、教学环境和设备选择运用与之相适应的具体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最优化。优化是在肯定“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设法”的前提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所谓“一块黑板、一枝粉笔、一张嘴巴讲到底”是现代课堂必须坚决摒弃的。恰当地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具体、生动、直观、形象地获得知识和技能,取得学得忆、记得牢的效果,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一种重的学习策略。
九、适时反馈,有效调控,教学中的反馈是指对学习结果知悉。教学过程的控制主要通过课堂信息反馈的基本方式来实现。只有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及时纠正学生习中出现的偏差,采取补救措施,才能使之有序,直至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学活动中的信息反馈,对教师来说,可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现状,发现学生的“学习目标差”,及时调整教学内容,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手段,作定向调控和程序调控,提高教学效率;对学生来说,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可以认清自己的学习现状与“学习目标差”以便自我调节学习步伐,提高学习效率。没有信息反馈教学必须是低效率的教学。
十、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 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快节奏当然是学生的可接受性前提的。高效率是“课堂教学”最为本质特征。就课堂教学的高效率而言,前面九点都是因、高效率是果。以尽可能少的时间投入,以师生尽可能少的精力消耗,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收到尽可能多实效,得到尽可能多的收益,这是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现代课堂教学”与旧的课堂教学的本质区别所在。
以上谈了在新课改之下的教课堂教学特征,总的说来,就是以现代先进的、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理想,以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特长、造就适应“四化”建设需要的“四有”新人为根本目的,经过科学精的设计最优化恰当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以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的基本特征的课堂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