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谷惠贤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 内蒙古呼伦贝尔 谷惠贤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培养和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是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阅读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也就是说,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独立阅读。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等。如我在教学《周总理借书》一课前,翻阅了大量资料,写了一篇充分体现总理一生鞠躬尽瘁、大公无私精神的短文。当我声情并茂地读完时,自己都感动得流泪了。学生也受到了老师的感染,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深刻地体会总理精神的伟大,他们体会词句的那种精细程度是以前没有过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内驱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产生极强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
但是,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持久的,还需要教师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意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就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他们没有想到的问题,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在小学阶段,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要下气力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获。比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一是学生对周总理不太熟悉;二是人们自发地聚集到长安街送别总理的感人场面学生没有亲自经历,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我校一位老师在讲读课之前,让学生从报刊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课上得非常成功。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对于学习其他课文,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三、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那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兴趣的作用等等。
教师要教给学生在何处质疑。一般来说,应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一位教师在讲《蝙蝠和雷达》一课时,学生提出了“为什么课文用蝙蝠‘撞’而不用‘碰’呢?”“既然蝙蝠的眼睛没有用,它还长眼睛干什么呢”等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谁来解疑呢?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 去思考,想办法解决。同时要注意发动学生互助解疑,着力培养学生解疑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四、要增强群体观念,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除了学生个体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因素起作用外,与学生群体也有密切关系。课堂上不仅要有师生之间的交流,而且要有学生之间的交流,要充分认识和发挥学生群体在推动阅读教学上的作用。教师要善于营造愉悦的、宽松的、开放的学习气氛,使每个学生乐于投入其中,把读书讨论视为一种快乐的事。教师还要善于利用学生群体,展开互助学习。有时学生提出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应把它交给大家,依靠学生群体的优势求得妥善的解决。可分组讨论,让每个学生畅所欲言;甚至展开争论,在讨论、争论中取得共识,提高理解能力和说话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曾听过这样一个课例:有位教师教学《飞夺泸定桥》,在讲到写泸定桥地势险要这段时,有位学生突然提出一个问题:“敌人为什么只拆掉桥上的木板,而不炸毁这座桥?这样不就可以阻挡红军过桥了吗?”针对这个问题,教师一时难以回答,他巧妙地将问题交给大家,让学生展开讨论,最终学生理解了,知道了问题的答案:敌人根本就没有想到要炸桥,因为他们认为,只要拆掉桥上的木板,对岸又有他们的重兵把守,岸边又是悬崖峭壁,桥下又是湍急的河水,光靠这些铁索红军是插翅难过的。从课文中写敌人的喊叫声中可以体现出来。这个教学事例就是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群体的作用,让学生在相互启发、交流中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的具体体现。
阅读能力也是在实践中形成的。 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阅读能力的掌握与否,是检验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试金石。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决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还应“授人以渔”,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