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许永翠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 湖北省建始县 许永翠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学科,它要求讲授语言文字技巧,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同时其本身又有着强烈的思想感情。《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语文教学一定要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即对学生进行的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的作用。如何寓德育于智育之中,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思想渗透呢?我认为只要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有用素材,是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在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在介绍背景时进行德育渗透
    在教材中,有不少介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品质的文章。在讲读这类课文,在介绍时代背景时,联系他们为祖国做出的贡献及他们的崇高品质进行教学。如在讲授《个人与集体》一文时,着重介绍刘少奇同志1937年7月8日在延安马列学院讲演后的反响,同时该文对于今天的我们还有很大的教育意义,从而使学生认清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弄清今后自己该怎样做。类似这样的文章,通过这样的背景介绍,激励了学生,同时也让他们懂得该怎样做人,怎样学习。再如教学《詹天佑》一文时,应向学生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帝国主义入侵我国,阻挠要挟我国修筑铁路;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国内科技落后,人才缺乏。詹天佑接受修筑铁路的任务是受命于危难之时。修筑京张铁路不仅沟通了华北和西北的联系,而且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尊严,意义重大。京张铁路工程以他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他的创造精神,提前完成,有力地回击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为国争了光。通过讲解,学生的爱国热情得到激发,在内心产生了要为国争光,为祖国的强盛而贡献热血的豪情。
    二、在课堂教学中,导入情境,进行德育渗透
    古人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对于一篇文章,要想使学生“披文入情,”及接受知识有接受思想,首先必须创设一种教学情境。实践证明:设置导语便是创设情境的最佳方式。成功的导语就像深深拉开的大幕,使学生一眼就能看到那精美的景致,十分直接,十分自然地对学生的思想认识施加影响,或使他们受到心灵的震动,或唤起他们积极的分析,体会思想内涵,或深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接受思想观点,进而形成进攻性学习状态。导语的类型(一)引思式。有一则寓言或小故事入手,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体验和直接经验,做出本质的判断,从而居高临下,对课文思想内容做出升华性的处理。(二)提问式。对作者和课文有关思想内容设置出连环题丝丝入扣,解到最后文章意义自现。(三)激发式。如讲《谈骨气》一文,可设置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你们都知道李四光吧,他面对外国专家“中国贫油”的鼓噪声,毫不气馁,踏青山,涉绿水,终于找到了石油,做出了震撼世界的贡献,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这说明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专门谈骨气的文章-------《谈骨气》。上述导语侧重评价,打动学生的心灵,意在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带着对课文思想内涵的初步认识去学习,就会从更深层次上把握文章的思想意义。
    三、在课堂教学中,激发情感,进行德育渗透
    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写作的全部目的都在于表达思想,寄托情感。文学作品的思想教育只有通过读者的情感与作品产生共鸣时才能实现。语文教师不仅要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还要采取各种方法和途径,去激发诱导,培养学生的情感,使之尽快地入情入景,接受感染和教育。如余秋雨的《道士塔》,文章以道士塔为引线,记叙在愚昧无知的王道士的掌管下,敦煌文物被破坏以及被外国冒险家劫掠的经过。通过阅读课文,学生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强烈的民族意识认识到只有国家强大,民族觉醒,才能不遭受劫掠。这一巨大的民族悲剧是学生与作者生发出悲怆苍凉的思想感情。
    四、在剖析课文线索时,进行德育渗透
    在教学中,我们要剖析情节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的全过过程,使学生在理解文章的线索,把握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归纳文章的主旨,从而达到思想教育的预期目的。如教《药》一课,在揭示课题之后,老师在引导学生紧扣主题思想开展讨论:《药》这样的主题为什么要用两条线索来表现?为什么人物刻画要采取不同的手法?有的学生说:“这样一明一暗,一正一侧,既合又分的描写,便于表达深邃的思想。”有的学生说:“如果单写‘药’不能治病,思想意义就单薄;如果夏瑜这条线也明写,如何在狱中宣传,如何押赴刑场等,在有限的篇幅里不仅失之累赘,而且影响揭露的深刻。”老师肯定了学生的意见,补充点拨说:“在茶馆里由茶客讲出,活化了刽子手的凶残、帮凶的卑劣,哀叹群众的麻木不仁,赞颂夏瑜的革命精神,这样一石三鸣,是主题更为鲜明突出。”教学《药》时,这样来剖析线索,理清脉络,学生可以从它的线索发展过程中,认识到华、夏两家悲剧的社会意义,加深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五、在分析形象时进行德育渗透
    在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诗歌、小说、散文、戏剧中的艺术形象栩栩如生,这些形象便是文章思想的直接现实,因此,只要抓住形象就能悟出思想。从形象自身意义出发去引导学生进行本质分析,就会从形象的感染中提高认识得到教益。如《周总理,你在哪里》为我们塑造了周总理的高大形象。学习这课时,诱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进入情境,紧随诗人的脚步到高山,大地、森林、大海、广场去寻找总理,通过自身有感情地朗读、呼唤,通过山谷,大地的回音,同学们强烈地被总理的形象所感染,从而受到教育。又如艾青的诗《大堰河——我的保姆》,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乳母大堰河幻想“我”成亲时的富丽场面,可见节仪文化深入人心,衬托出乳母对“我”爱之深切,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我们民族对美好生活的欢乐和追求。这些结合课文的具体的民俗内容而引发的延伸,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基本美德,产生无形的熏陶作用,同时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习情绪。
    六、在启发思考中感悟
    思考是学习深入的源头,思维是学习的基本功。我们在教学中,如不着眼于让学生思考,课文便好似浮光掠影,瞬息消逝,达不到思想教育的效果。反之,如从学生思想感情、知识能力的实际出发,开辟思维的蹊径,运用文章精要之处,激发他们生疑质疑,探索生活的道路和人生的真谛,便能开启学生思维的窍门,塑造他们的心灵。有些文章很有个性,要很好地把握文章的个性,就不仅在深入挖掘每篇课文内的思想教育因素的基础上把握课文的总体,而且把握课文的局部,即对每个关键词语、句子、段落的个性均有所领悟。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把握得准,把握得深,思想教育的点也就越能落实。在教学中,教师严格地按师德规范的要求去做,热爱学生,严于律己,严谨治学,积极工作,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言教身教,学生好的思想品德自然就形成了。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渗透问题,虽然比较复杂,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语文教师只要有深厚的基本功,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行德育教育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点击次数:42  发布日期:2015/8/31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