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王晓阳 谈谈上好历史优质课的几个突破口

    谈谈上好历史优质课的几个突破口
    ◎ 甘肃省嘉峪关市实验中学 王晓阳
    嘉峪关市属历史优质课评比的课题是必修Ⅲ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第三节《人类文明的引擎》,嘉峪关市历史优质课评比的课题则限定选手在必修Ⅲ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中任选一课。点评工作结束后,笔者觉得一节成功的优质课必须有几个突破口,稍加整理以飨读者。
    一、情境导入法的运用
    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历史课某种程度上就是史料课。在这里,我们不去讨论课堂中史料怎么应用,也不去讨论在布置的作业中如何实现情境性命题,而是仅仅着眼于导入。教师如何让学生一开始即进入历史“场”的唯一方法就是采用情境导入法。这主要是基于实际考虑:因为我们在组织优质课评比时为公平计,班级临时确定,内容任意抽取,学生在上课前没有丝毫的心理准备,甚至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一开始即单刀直入进行提问自然不妥当,情境导入成为唯一的选项。关键就是看你如何处理好“情”与“境”两个不同的维度。
    在情境导入法中,有一位老师开课的题目是《人性的复苏》,她选用了一段反映汶川大地震人性光芒的视频,用眼泪点出主题词后,即导入唐伯虎《溪山渔隐图》、达芬奇《蒙娜丽莎》和中世纪的《圣母子》、拉斐尔的《圣母子》两组图片,在中西比较中把同学们从现实世界拉回到历史现场,为历史现场重建与整节课的顺畅进展作了铺垫。
    二、知识主线的把握
    任何一节成功的课堂必须要有一条主线。只有主线清楚,上串下连才可能有序,内引外联才可能有效;只有主线清楚,问题才可能有落脚点,讨论才可能有收有放;只有主线清楚,教材板块才可能打通,用教材教才可能成为现实。记得有一位老师上《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省级公开课时,即以现代化为主线,以帝国起源上串俄罗斯民族特性,以十月革命下连世界现代化道路,很好地处理了社会变革中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问题。
    在知识主线的把握上,有位年长的老师把文艺复兴放到“神—人性—理性……”的历史长河中考察,也有以“人?权利?国家”来整合启蒙运动史,但也有很多老师却没有抓住主线,有的教师没有处理好物理学科与历史学科关系,把历史课上成了物理课;有的教师没有处理好模块之间、专题之间、各课之间的关系,课堂更多的时候在回顾必修Ⅰ、Ⅱ的相关章节。有的教师没有处理好课标、教学指导意见、教科书之间的关系,使问题指向不明,效用不清。
    三、历史现场的重建
    重建历史现场是成功历史课堂的核心环节。历史现场的重建关键靠史料的支撑,如引入全新的文字材料,导入震憾人心的历史照片、利用现实问题的有机比照、运用视频进行情感性的渲染、实施苏格拉底式的追问等等方式帮助学生神入历史,完成历史现场的重建和历史模型的构建。
    在历史现场的重建中,有位年轻的老师或以历史图片、文字解说为内容,以场馆参观为形式加以展开,使同学们基于现实神入历史;或以墙报制作活动为切口,使学生在活动中重建历史现场;或以材料的灵活运用与不间断的追问为手段使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广阔的历史时空相联结。而像以电影《哈姆莱特》片段来重建历史现场的努力基本上告于失败,不但因为其挖掘的人性脱离了时代性而使历史本质变味的缺点,更因为文学性材料引入历史严格意义上更适用于研究性学习方式的限制。
    四、导学方案的设计
    无论从人学角度、课程角度,还是教学角度,新课程最大的特点是要凸显教学的生成性。学生不但是学习的主体更是学习的主权者,教师主要通过改革课堂呈现方式,特别是在“情境”、“协作”和“会话”三个层面营造平台,来实践其“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一节成功的历史优质课,必然要求教师设置平台让学生基于问题地、真实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也必然要求教师在把握历史学科思想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深入地认识。
    五、历史语言的运用
    课堂流畅与否,主线是核心,问题是方式,但要靠语言来表达,历史语言的运用是上好历史优质课的关键。只有历史语言运用得当,情境才能别开生面、问题才能引人入胜、诱导才能启而有法、过程才能形散神聚。历史语言可分为文字性语言、口头性语言、视频性语言、肢体性语言,它们的运用都折射出教师的学科水平,我们都必须细细打磨。
    有一位老师的优点之一即为历史语言的运用能力,其历史语言主要体现在学科前沿成果的渗透,运用比较学语言把东西方文化串连,运用叙事学语言把历史现场重建,运用政治学语言使“人?权利?国家”三者关系逻辑相联,把“神—人性—理性”这一线索相贯通,从而使主线透明而无痕。另一位老师也善长于历史语言的运用能力,但其优点在于历史情境化语言的运用,运用师生诗朗诵的方法将情感态度价值观建立推向高潮。

    点击次数:160  发布日期:2015/7/24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