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文 如何让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简单化、真实化
如何让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简单化、真实化
青海省囊谦县觉拉乡觉拉学区中心寄校 才文
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阶段,最感到头疼的事情就是写作文。他们的作文,要么是记流水账,空洞无物,要么就是简单仿写,生搬硬套,要么就是看到作文题目后,一头雾水,不知从何处下笔,下笔后也简单几句把文章凑完。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如同枯木,味同嚼蜡,没有生机,没有活力,更谈不上枝繁叶茂,花团锦簇,有情有“意”了。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也就告诉了我们:生活是语文的源泉,作文是生活的流淌。因此,要使作文教学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虚为实,那就要根据儿童心智发育规律,从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抓住每一次的写作契机,适时的进行写作指导,使作文教学生活化,简单化,真实化。
一、作文教学要贴近社会生活,让孩子们从生活中获得作文的源泉
体验生活,不是作家和演员的专利,更是孩子写作的源泉。一个高明的教师应该善于帮助学生参加生活实践,指导学生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的灵感,激发其写作的兴趣,让学生意识到作文就是写生活,离自己很近。一是要鼓励学生参与生活体验。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参与生活体验,在生活体验中认识、熟悉生活,观察、感悟生活,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的源泉。二是要亲自参与他们的生活实践。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的,为此,教师就要善于与学生一起体验生活。“玩是儿童的天性”,玩的过程就是习作的过程。但玩不是盲目的,首先应明确习作的要求,知道写的过程及重点。比如玩“丢手绢”这一游戏,游戏前老师要求学生明确游戏的规则,在活动过程中,仔细观察同学们的动作、语言、神态,抓住主要人物进行重点观察,同时把自己的心理活动及表现也记在心中。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尽情的活动。玩后进行回顾,交流,把活动中最有趣、最有意思的人、事讲出来。最后在进行习作,学生就会信手拈来,轻轻松松完成习作,觉得写作文是简单的。三是要注重从学生的体验积累中指导作文。无论低年级的写话,还是高年级的作文,教师应多从学生体验积累的角度命题,或给出写作的话题,使学生能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熟悉和掌握写作的过程,并逐渐喜欢作文。
二、作文教学要贴近学校生活,让学习生活成为写作的主要内容
学校生活是学生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们写作的重要内容。教师要认真指导,帮助学生学会甄选。一是要直接以课堂学习过程为写作的主要内容。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生活是多姿多彩,而又富有情趣的。小学三年级新增设了综合实践课,这一学科既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又丰富了学生的阅历,更为习作奠定了基础。例如,学生在探究完《水果的秘密》这一主题后,又动手去制作水果沙拉。活动的过程就是习作的过程。因为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抓住小组成员制作水果沙拉的过程,写出自己的感受以及对这次活动的体会,一篇文章就得来了。二是要巧借课文学习去升华。课文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最好范文,但需要教师的巧妙点拨。学生上了一节科学课—《登月之旅》,这节课学生做了“环形山怎样形成的实验”。首先老师讲解了实验的过程中的要求,然后小组每个成员亲自进行了模拟试验,最后交流实验的结果。整节课学生积极参加实验,气氛紧张而活跃,不失为一节好的习作指导课。抓住这一契机,当课上完以后,我就引导学生习作,让学生把整节课的活动过程及自己的所看、所思、所想、所感,同伴的言谈举止都描绘出来,短短四十分钟,“一堂有趣的课”、“科学课的魅力”、“美丽的月球”等构思新颖而独特的文章跃然纸上,不仅条理清楚,而且语言幽默,耐人寻味。
三、作文教学要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的作文真正达到栩栩如生
每一篇优美的课文,都是引导学生习作的契机。尤其是课文后的习作小练笔,是结合课文优美片段,对学生进行习作仿照练习的最好契机,这样的习作不仅使学生掌握习作的方法,更为今后的习作奠定了基础。三年级学完第四组的《花钟》一课后,出现“我也想去观察一下周围的花”和“我要观察其他事物,还想写观察日记”的习作练习。文采飞扬的文本不仅使学生深深沉浸并吸引,更激发了模仿、创作的欲望。此时,校园花坛的月季花开得正茂盛,老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写校园的月季花。首先老师让学生去观察,按照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的顺序去观察。观察后,学生写出了花园里的月季花的颜色、形状、味道,但都是静态的再现。寻找到欠缺以后,师生再次到花坛观察,观察植物的同时,把观察者的表现,小动物的参与引进去,静态与动态的结合,使文章鲜活,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教师只要把握住时机,仔细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做习作的伯乐,引领学生感受真实生活,感悟生活真谛,并不断以生活为习作内容,就能解决学生无事可写、无话可说、说不得要领的问题。久而久之,习作就会简单的被学生快乐接受,成为学生畅谈生活、理想的平台,吐露心声、真言的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