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华 联系生活实际 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联系生活实际 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广西贺州市平桂管理区公会镇中心学校 罗杰华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到数学问题、从而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在他们的眼里,数学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而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生动。教师应注重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语言,从生活出发,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大的动力,是专心倾听的根本,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学生的求知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专心倾听。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控制能力差、精神集中不持久等特点,在课堂上,教师尽可能把枯燥乏味的单纯的知识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导入新课时,根据教学内容,组织生活语言提出数学问题的方法,让个个学生参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元、角、分的教学时,我为每位学生准备了十元零钱,并准备了一些物品。上课时发给学生,告诉他们课堂上用来购买学习用品,下课后要收回,不能弄丢。然后向学生提问:“我们班有多少个同学?”“36个”学生答。“一个人一支笔那要多少支笔”,“ 36支”,“一支笔一元钱,那要多少钱呢?”“36元”,有些同学答得出,有些同学答不出。“现在这笔提价了,一支要1元2角了,你拿十元上讲台买一支笔和3元5角的笔记本,看看还剩多少元,多少角?”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超市购物活动,师生互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让他们从实际出发,从一买一卖中得到乐趣,让他们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还让学生把自己的零钱凑起来,计算出总金额,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熟悉了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兑换和简单的加减计算。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更让学生们懂得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二、课堂教学模拟生活实际情境,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制作一系列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制作一系列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课件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课件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画面,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如在“认识图形”一单元的教学中,利用课件演示了四个图形之后,暂停,让学生说出图形的名称,并说一说生活中在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这几种图形?让他们去找一找,看一看,比一比。然后,继续播放小汽车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视频,如何制作风车的视频,利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组合,设计出一幅幅美丽作品的视频等,并要求学生按照视频所说的方法、步骤去尝试一遍,做得不到位的地方进行指导,对做得好的地方进行充分的表扬。让学生通过视频了解知识,通过动手巩固知识,在欣赏和玩乐中不知不觉学到了知识,也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的紧密相关。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兴趣盎然的进行学习。
三、生活实际问题数学化,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我带领学生在校园路边数树、体育课排队报数、数校园的路灯等,通过观察研究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到了间隔的含义。在学习实际测量课时,我带着学生拿着测量工具到操场上去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并组织学生利用脚步测方法来计算操场面识。比如,在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后,我要求学生通过调查,了解自己家、自己村日常生活中的月用电的平均度数、平均费用。还让学生来测量自己班上同学的身高,然后求出全班的平均身高,调查全班同学的年龄,求出全班同学的平均年龄等。通过这些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价值和广泛的应用性。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养成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的课堂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