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吴嘉坤:农村初中数学“学困”、“厌学”现象剖析

    农村初中数学“学困”、“厌学”现象剖析
    ◎ 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县第四中学 吴嘉坤
    近年来虽然实施了新课程改革,广大农村数学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实践新课程所倡导的课堂教学模式,遵循“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等新的数学教学思想,实现了教学方式的改革,学生在数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数学运用技能,数学素养等方面均有提高,但农村初中的情况不容乐观,笔者所在的农村中学期末数学考测的及格率不足50%,许多学生怕学数学,学不好数学,不学数学,成为学习的负担。学生数学“学困”、“厌学”达四成以上。调查显示:认为学数学有困难的学生占52.5%,厌学学生占28%,并随着学龄的增加有上升的趋势。笔者经过几年一线数学教学实践,深入调查,就其原因作以下分析,与同行交流。
    一、数学基础薄弱,学习习惯差,学习兴趣不浓
    据调查农村小学教师工作不稳定,传统教学方式还比较普遍,以考试成绩为唯一目的的死记硬背,超量训练泯灭了孩子的天性,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快乐。在同一目标,同一杠杆下,许多学生成为学习的工具,不能自我,从而应付学习,不可能掌握应有的数学基础知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启蒙教育是学习人生的关键。进入初中后,这些同学不能主动学习,学习困难,认知水平低,学习收获少。必要的学习条件的欠缺阻碍了进一步的学习,很难转变。比如写字凌乱、握笔不正确、不会乘法口诀。义务教育阶段抓好中小学的教学衔接很重要,特别是数学。大教育思想,一体化教育目前不能落实。
    二、自然条件,家庭因素不能忽视
    山区农村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生活条件差,家长文化素质低,见识不广。家庭忙于繁重的耕作,对子女的学习和成长重视不够,缺乏监督,没有能力辅导学生,不能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很难在家庭中得到延续和弥补,良好的学习品质不能养成。部分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是为了让它长三年后回家能干得农活,对子女的期望质不高,甚至对老师教育不予支持,袒护孩子,威逼教师。这是造成学生不能及时纠正错误,不能养成良好习惯,努力学习,实现理想的障碍。长期的“放任式”教育,使孩子没有一定数学知识的积淀,不能完成学习,就成为“学困生”,并不全是智力因素而致。这一现象在数学“学困生”中占有很大比例,“学困生”往往表为“厌学”。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可见缺失了家庭教育,我们的教育举步维艰。
    三、转变不及时,方法不当,失去转变的机会
    在小学初步形成数的观念、进行正有理数的运算、简单的图形认识、简单的数量关系建立的基础上,初中将在引入负有理数的条件下进行更复杂的运算、式的表示与运算、学习发展建模、推理论证、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用知识解决与实现生活紧密联系的实际问题、发展思维能力等。因此,数学学习难度加大,学习方式不能适应。初一学生学习数学会遇到困难。如果转变不及时,教学方法不得当,“学困生”人数将进一步增加。教师要从教材体系上准确把握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结合点——数的运算,顺应过渡衔接,紧紧抓住刚进初中的大好时机。
    教师本身来自于升学,各种考测评比,聘任的压力,教学理念在现实中变成了功利意识,对学生自主的抑制,超负荷作息,学习成绩至上,凸显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分化严重。
    每一名学生都渴望成功,渴求表扬。当学生不能完成知识的感知和理解,又得不到教师的关爱和帮助,在一次次失败中遭受批评和冷落后,将失去学习的信心,就会消极对待学习,抵触教育,被动学习,产让厌学情绪和行为。厌学学生大部分是“学困生”,他们中的一部分还会辍学流失,对学校教育和管理产生不良后果。农村学校控辍保学形势严峻。值得一提的是,农村初中教师同样面临教育安全和风险,为了保全自我,不得不放任学生。
    四、新课程下的评价机制不能有效改变目前现状
    学生成长的记录中,那些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小组评价、学习成绩等级评价、学生爱好特长形同虚设,高中录取还是看考试总分,农村学校对学生的定性评价,学生的道德行为,特长始终无法客观真实定论,成为学生升学的刚性条件。当然我们希望孩子健康成长,不愿意记录那些不良行为表现,也不因学生的“黑点”影响其升学。学生还在乎这种评价吗?学习成绩至上,成绩差的“学困生”即使其他方面突出,仍无“出头”之日。数学课堂枯燥乏味,学生成了做题的工具,没有学习的快乐,数学训练统测试题难度大,学生成绩差,容易形成“数学难学”,“没有数学天分”的错误定论。这是学生怕学数学根本原因。有的班级五十多名学生只有五六人在学数学。
    同样对教师的评价主要考核其所任班级的数学考试成绩的平均分和及格率。教学方法是否科学、业务素质高低、学生是否喜欢不予考量。造成了一些教师歧视“学困生”的现象。教师无意识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更不会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发挥学生特长、爱好。一个没有成就感的学生是不可能爱学习的。学生学习遇到困难,其他方面又得不到认可,他们只能放弃数学学习,导致厌学。
    “应试教育”的阴影下,素质教育,转变厌学现象不可能落到实处。“应试教育”的功利性抹煞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背离了认知规律,学生怎能“减负”。厌学成风,纪律换散,道德素质低下……。没有合理的评价机制,就不可能改变现状。
    五、社会环境的影响依然严峻
    改革开放,农村的经济收入,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提高,但许多家庭还难承受高额的教育投入,加之就业压力大,难找工作,使得家长“目光短浅”,对“学习改变命运”不抱希望,对子女的期望值不高,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也是学生不能用心学习文化知识,数学成绩差的原因之一。
    相比学校枯燥的学习生活,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有的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与社会闲杂人员交往,沾染不良习气,这类学生难管难教,无从转变。此类现象的发生农村中学不比城镇中学少,教育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可见一斑。
    全面落实“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钢要,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公民素养,我们重任在肩,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更是义不容辞。转变数学“学困生”,治理数学“厌学”是我们的职责,教师是改变这一教学现象的主要力量。需付出艰辛的汗水,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当务之急是要找到一条适合农村学生的数学教学新路子。
    教师要改变不顾学生实际,教教材,程序式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应“低起点”。每节课时内容我都会分成两节课来学习。比如七年级《绝对值》第一节课,利用数轴让学生直观感受了解绝对值的意义后,只需学生学习:-3=?+=?0=?避而不学a=?,课堂变“教”为“学”,学生三至四人为一小组(自由组合),共同完成教师设计的基础练习,然后各组自编题目自练,学生学得很轻松。八年级《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第一节课,学生首先观察教师出示的图片、模型,感受平行四边形的形状,然后自己画图,剪纸片,小棒搭图。再通过猜想、测量、验证(推理待后)发现平行四边形在边与边,角与角,两条对角线之间的关系特点。学生随意走动、交流,完成操作,展示学习成果,好像在课上“玩”,其实他们在快乐的学习。这样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活动”为主线,降低了学习的门槛,减轻了学习的难度,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喜欢,学习效益高,长此以往,学困和厌学会逐步减少。
    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适时开展数学游戏,实物测量,模型制作,图案设计,智力竞赛,科技书籍阅读等数学活动,注重情景教学,直观教学,多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联系生活实际,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人类几千年的数学文明成果,发挥数学之美—人文美、构图美、思维美、动态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喜欢学习数学。
    数学教师要苦练教学基本功,丰富内涵,智趣幽默,充满活力,学生喜欢崇拜你,就会爱上你教的课。
    其次教师要改革教育方式——关爱、包容显真情,学科教育需体现。
    数学课堂要克服农村孩子的自卑心理,多一些赞扬和赏识,点亮他们内心希望之光,树立自信。
    学生评价轻分数,看课堂表现,看进步程度,分层分时异步达标,人人都有收获,个个体验成功。
    重德育、重数学情感教育,尊重学生个性,充分挖掘数学的育人功能—文化功能、审美功能、教化功能。
    收集教育资源,开阔学生视野,树立理想,志存高远。
    交流接纳,关爱呵护,平等相处,健康心理。
    能做到这些,教师要有一颗无私、包容的心。学生就会喜欢老师,听老师的教诲。
    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爱学数学,统考成绩数一数二,甚至超过城镇中学的成绩。
    一个农村孩子不能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毁在我们的手上。淡化一点名利,献出一点爱心,给予一点机会,我们定会收获希望。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在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转变学困生,治理厌学现象,是我们每个教师面临的挑战和责任。想办法总是会有路子的。农村教育的希望靠我们的汗水和担当。艰苦的工作,无私的奉献定会盛开绚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点击次数:118  发布日期:2015/3/9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