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刘忠慧:浅谈体育教学中的体态语言

    浅谈体育教学中的体态语言

    ◎ 贵州省石阡县本庄中学 刘忠慧
    摘要 体态语言是一种非有声语言,主要靠身体或身体的动作输出信息,作用于信息接受者的视觉器官,以实现信息发送者的目的而形成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也有人称为视觉语言或行为语言。

    关键词 体育教学 体态语言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表情、举止都置于学生的感官之下,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因此,应十分重视这种无声语言的作用。
    1 体态语言是提高教学艺术的需要
      心理学家指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沟通,绝大部分时间是通过无声的言语即体态语言来完成的。例如日常生活中的“眉目传情”、“手舞足蹈”等就是体态语言在实际交往中的妙用。体育课堂上教师的丰富体态语言实则是一种不言而喻的艺术,往往可收到千言万语难以表达的效果。
    1.1 体态语言是实现体育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
      体育教学中教与学自始至终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教师自觉地、巧妙地运用“体态语言”的独特艺术作用,同时又及时地获知教育对象反馈出的各种信息,可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的或偶然出现的错误动作或行为。由此可见,体态语言不仅是维持课堂纪律、稳定教学秩序的需要,也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持教与学的积极性,以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
    1.2 体态语言可以塑教师的完美形象
      鉴于体育教学的特点,使用体态语言尤为重要。教师的举止仪容等,反映教师的文化修养道德水准和精神面貌。表情丰富自然,举止沉稳和谐,热情激昂,刻画出教师职业的神圣和为人师表的风采。以此感染教育学生,是体态语言的独特作用。
    1.3 体态语言可以使教师更好地“解读”学生
      体育课上,体态语言不仅可帮助教师树立完美的形象,亦可使教师利用体态语言获得的反馈信息更好地“解读”学生。讲解和示范中,学生作出点头、微笑、目不转睛注视教师等积极的反应,这说明教师所讲内容与学生的求知欲融为一体了。反之学生摇头、游目四顾或频繁地交头接耳,说明教与学已经脱节,教师应理智地做短暂的沉默,并灵活机智地调整原教学计划、进度和授课方式,尽快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上来。所以教师必须善于把握课堂气氛,正确地“解读”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
    2 几种体态语言表达形式
      体态语言的表达形式很多,这里主要是指教师通过眼神、身体示范动作、面部表情、手势、步姿和服饰等来表现出教师的不同的情绪、意图和情感信息,从而创造出一种良好学习意境,激励学生学习。
    2.1 眼神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在课堂上如果及时通过目光接触,捕捉到一些有用的信息就可以“因材施教”,提高授课质量。如教师侃侃而谈时,学生流露出赞许敬佩的目光,教师能及时感受到这一点,必然会在师生的心灵中引起“共振作用”,能激发教师的授课热情,增加教师职业的自豪感和神圣感。如学生对教师的谈话内容流露出茫然、疑惑不解时,教师也能及时中止或调整谈话内容,同时也会引起教师反思自己的素质、知识和才能,有利于自我提高。学生在练习技术动作时,教师辅以和蔼热情的笑脸,投以鼓励信赖的目光,能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印象距离,会使学生信心百倍,干劲十足。
      眼神的积极作用可涉及课堂的各个环节。如当教师提出羽毛球某项规则让学生给予解答时,如能不失时机地报以颌首微笑,同时给以赞许或鼓励的目光,必然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课堂上有过失时,给以一个制止的目光,就等于给一个无声的警告,从而在特定的环境下,可以避免一些事态的扩大。
      2.2 示范动作
      动作的示范在体育课堂中可用来加强言语的效果,一个恰到好处的动作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例如教师示范前滚翻动作时,发现低年级学生表现出满脸茫然,不知所措。教师从学生表情中,明白了自己的示范超越了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因而缺乏足够的信心,甚至不想学习这个动作。于是教师降低动作难度,逐步分解动作,重新示范,强调保护方法,使学生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单个动作到连贯动作地学习,完成此项学习任务。授课中适当地做些示范动作,可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如在徒手操练习中,学生往往完成动作质量不高,教师可让学生停下来,恰如其分地模仿学生错误动作或采用适当夸张的手段,让示范起到一个“镜子”的作用,然后再让学生继续练习。这样既可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又能使学生明确正确动作的要领和概念,同时对调节课堂气氛提高教师的威信,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在模仿动作时,应避免手舞足蹈和抓耳挠腮等消极和不文明的行为,以免破坏教师“为人师表”的形象而影响教学效果。
    2.3 步伐体现人的精神状态。
      教师在课堂上注意步伐姿势对提高授课效果很有帮助。特别是教师走向学生时,面对学生注视的目光,教师一定要精力充沛、神采奕奕、自然大方、潇洒矫健,步伐要轻快而具有弹力,显出自信和快乐,使学生感觉出教师身上那种蓬勃向上,催人奋进的力量。相反教师步履蹒跚,则会使学生顿生压抑之感。
    2.4 手势
      手势是语言的一种重要补充。它可充分地体现教师的风度和气派,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上体育课的兴趣,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例如:在篮球行进间运球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快速反应能力,比赛中抬头观察场上情况的能力,以及适应实战需求的能力等,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单手运球的同时观察教师的手势,随着教师的手势而左右移动运球。为了提高学生做动作的频率和活跃课堂气氛,以及制止不良行为的延续,教师可以采用击掌来代替哨音和口令。这样恰当地运用手势,可以消除体育课上一味由教师讲解与示范,学生自己单独练的乏味之感。运用手势还可消除因噪音影响语言效果的不良因素。
    2.5 着装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受历史、地理和传统观念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同时也反映一个人的职业、修养、知识、风度和气质等。体育教师因其工作特殊性,着装除便于运动外,还应尽可能穿些既文明大方又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上课激情的不同颜色的服装。
    3 使用体态语言基本要求
    3.1 准确适度
      体态语言具体表达方式要准确,要符合社会习惯,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习惯。其定位是作为有声语言的补充,起辅助作用。如果不分时间、地点,条件而滥用,必然会适得其反,因此要适度。
    3.2 自然
      体态语言是教师内心活动的外部表现,应该发自心泉,真诚自然。这样才能使人感到新颖、贴切,反之会成为运用者和接受者双方的共同负担,失去应有的作用。
     

     

    点击次数:81  发布日期:2015/1/18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