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得权:浅谈中学数学“学困生”的特征及成因
浅谈中学数学“学困生”的特征及成因
◎ 四川省平昌县第三中学 陈得权
义务教育的实行,初中教育对象由选拔择优转变为全部小学毕业生,不仅增加了初中学生数量,更主要的是扩大了学生之间的差异,特别是在数学学科上的差距。如何面对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彻底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对数学教师而言,解决好数学学困生的问题则显得尤为重要。所谓学困生是指那些智力正常而学习成绩低下,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学习困难的学生。在目前,这类学生所占的比例很大,研究这类学生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并找出相应的对策,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数学学困生的特征
数学学困生除具有一般学生的共性外,还有其特有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表现在学习有困难,看书不懂,答题不会,这样就使毅力欠缺的学生产生了畏难感,怕数学,烦数学。越不想学,成绩就越差,越差就越不想学,导致恶性循环。从而产生了自卑和应付心理,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涂改分数,欺骗教师和家长的行为也时有发生。②学习品质差。学习品质一般指学习认真、踏实、勤奋、自觉的创造过程。学习品质是决定学习成绩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不稳定的倾向。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情绪波动大,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上起伏不定。其结果是态度消极,敷衍应付,学习成绩直线下降。③参与意识不强。这些学生一般只对结论感兴趣,但对通过观察、推导,找出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他们的共同属性,抽象概括出数学规律、概念等一系列思维过程不重视,不愿参与探讨过程。这种心理防碍了学生知识形成的系统性。同时,没有通过自己努力而获得的结论终究不会形成牢固的知识概念。因而在使用知识时往往会出现“知识断层”现象。
二、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
(一)客观原因
①青春期生理影响学生的心理。从生理、心理方面看,由于初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多在14岁上下,普遍进入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迅速的生理变化,会给这个年龄阶段的少年的心理带来了过渡性、闭锁性、动荡性三个特点。由于身心的逐渐发展和成熟,少年在这个时期往往对生活采取消极反抗的态度,从而会引起一些不利于他们的社会适应的心理问题。②课程数目与难度的增加。从课程设置来看,初一到初二要跨上一个很高的台阶,学科增多,难度加大,不同学科的学法不同,记忆内容的增加与冲击,对数学学习的时间安排和能力培养上产生矛盾。与初一相比,初二数学知识的深度、广度及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学生一时无法形成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知识也得不到及时更新。③教学方法的不足。教学方法没有从初二学生实际出发,忽视学生学习习惯;教师没有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而是盲目地、片面切割直观形象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联系,淡化直观形象思维对抽象逻辑思维的承托作用。
(二)主观原因
①学生思维方式不能适应初中数学学习的要求。初二学生正处于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一个关键时期,而且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有的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②学生学习方法和态度的不足。有些学生的学习方法还停留在死记硬背、机械模仿的基础上,缺乏对知识点的理解深化,造成基本知识技能的缺失和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同时,一些学生数学知识上存在漏洞,或者没有形成良好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技巧,又没有及时采取相应有效补救措施,由于数学学科的连贯性特点,成绩分化就不可避免了。③非智力因素影响。科学证明,绝大多数学生的智力差异并不十分悬殊,导致学生学习上两极分化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上的差异。学习兴趣比较淡薄、意志薄弱不能坚持的学生数学成绩也往往不理想。
三、应对措施分析
(一)教师
首先,学习新课标、新教材,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加强了数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增加了很多新的知识内容,有些内容是教师比较熟悉的,也有些是教师不熟悉甚至没有学过的。例如,新课程中加强了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的“统计与概率”,加强了“数学建模”思想方法的应用,强化了探究式学习方式的运用,增加了“数学文化”的内容。新的课程标准在保证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能力的培养的前提下,删减了传统中的用处不大的而且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的内容,与此同时,还增加了一些为了进一步学习打基础,有在和广泛应用的,而且又是学生能够接受的新知识。其次,学习研究因材施教的能力。不同的人在数学上的到不同的发展的重要理念,对教师的?因材施教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不仅要研究教法,更要研究学法,认真分析数学学困生的思维和个性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有进步,在数学方面得到相应的发展。
(二)学生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部分学困生见识少、所学知识均为书本知识,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等一无所知,因此,他们认为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什么作用。另外,家长多数是文盲,不懂得知识的重要性,也不懂怎样教育儿女,甚至还有家长教给儿女的是"学那么多干什么、会算账就行了",针对这一系列阻碍学生学习的客观条件,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这一点上,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性,也可以带他们去做一些有利于学习的活动。给他们讲和他们生活有关的应用问题。让学生发现知识存于社会,存于生活,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并不是自己和家长所想的一无是处。从而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把"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的正确学习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