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雪萍:让“经典诵读”成为低年级学生的一种习惯
让“经典诵读”成为低年级学生的一种习惯
◎ 广西北流市新丰镇观南中心小学 杨雪萍
摘 要:“经典诵读”,就是在人生记忆中的黄金时代,心灵最清澈时的年龄阶段诵读、熟背经典美文、唐宋诗词,以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也就是从蒙养书的俗文化开始过渡到经典、诗词雅文化的诵读,并引导他们进行浅显的文学鉴赏。我深知低年级的学生是接触经典的最好时期,于是在孩子们充满稚气的脸上我和孩子们一起开始了经典诵读。
关键词:指导 “经典诵读” 低年级 习惯
一、让孩子静心读,体会内心的和谐之美
古语说“口而诵,心而惟”,心口相应时,心灵自然也就宁静了。读书要做到心无杂念,心静如水却是真的不容易,让孩子学会静心读,越来越发现培养学生静心读的习惯有多重要。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易动难以静,培养他们静心读,确实要费脑筋。“定能生慧,静纳百川”,我们应该给孩子营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让他们从中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学会吸纳,学会友好相处,学会生成一种良好的秩序。引领他们回归到自然的天性中去,体会内心的和谐之美,培养出谦谦君子美好的品性。
每天,我安排了“课前一诵”,利用晨读的时间朗诵,背诵,并挑选优秀学生到讲台上有感情地朗读、领读、背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表现出色背诵快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只要每天拿出5—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读背经典诗文,就会惊喜地发现学生的收获有多大。
二、让孩子坚持读,达到坚持不懈的效应
《易》曰:"靡不有始,鲜克有终"。不仅是经典诵读需要有恒心,需要坚持不懈,众多学业的进行都需要这种精神。家长有孩子才有,老师有小学生才能有。
1.坚持不懈地开展诵读活动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经典诵读不能只靠三分钟热度,要有一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态度,只有经常性地开展诵读经典的活动,才能不断巩固诵读的成果。每个学期我都坚持让学生每天坚持进行五分钟的“快乐经典诵读”活动。我让学生分小组搜集一些适合他们诵读的篇目,并且轮流安排学生领读。一到时间,孩子们就会主动诵读。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唱念背诵,让他们在习惯下达到坚持不懈的效应。不知不觉中,同学们居然背了不少的篇章,语言表达能力也随之提高,识字量大大增加,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影响和熏陶。
2.给予适当的诵读技巧指导
方智范认为:“诵读是我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中一种有益于积累、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应当适当提倡。诵读是反复朗读、自然成诵,尤其适用于优秀诗文等声情并茂的作品。在诵读时,要学生注重停顿、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不同、思想感情和心理变化之间的微妙关系,这就是课程标准所说的“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当然,随着孩子理解领悟能力的增强,学生的诵读技巧会越来越高,老师必须根据这些特点确定不同学段的诵读要求和训练方法;组织课堂的诵读实践要适应学生的趣味,采取多种训练方法给学生示范和引导。比如在指导诵读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朗读时语速要平缓些,语调可略微低沉些,要读出浓浓的思乡之情;指导诵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时,语速可以稍快,语调可略高昂,要以豪迈的语气朗读,体会到祖国大好河山的雄伟壮丽,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
三、让孩子快乐读,在诵读中快乐的成长
教者的热忱可以感染儿童的兴趣。进行文化导读而没有热忱也是不太可能的,读书是有很多乐趣的,教书也一样,这主要取决于老师能不能随机调动出“趣”来。我发现不同的导读内容带给孩子的感受是不同的,尤其是教者的感受会感染到孩子,你没兴趣,孩子难有“趣”可言。因此分散编排合理,优化搭配,通过调动老师的兴致来影响孩子,或表演或故事或说理或趣味诵读。经典本身就不是“板着脸”的,教学更不是靠“板着脸”能完成的。所以我在教孩子诵读时总是保持高度的信心和热情,融教于学,和孩子们一起共度美好的教学时光。
赏识可以提高兴趣。经典导读教学中我们知道,以成人对经典难易的看法来衡量课程的深浅,是对孩子们的忽略,会直接导致教学的失败。同样,我觉得以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孩子学习的收益,也是错误的。学习不能拔苗助长,要用孩子的眼光看待问题,看待学习,看待努力,看待进步,看待成绩。想着孩子学走路学说话时父母鼓励赏识的心态,肯定赞扬孩子的进步。
四、让孩子成功读,让孩子能终生的受益
1. 钻研朗读作品,正确把握作品内容
朗读的首要一步便是钻研作品、把握作品。准确把握作品是成功朗读极为重要的一环。钻研作品首先要弄清文章内容,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写了什么人、事、景、物、情?表达了什么中心?蕴含了什么感情?传授了什么知识?宣传了什么观点?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全局着眼,从局部着手,从内容到形式,对朗读材料进行朗读处理。
2.根据作品内容,正确确定朗读基调
朗读基调是朗读者在深入钻研作品基础上,根据作品实际内容而确定的显示作品感情色彩的基本倾向特征。一般说来,它类似于用什么风格的口头语言去总体把握作品。
3.遵循生活中语言运用的规律,恰如其分地处理朗读技巧
朗读是有技巧的,但技巧的处理不能违背生活的真实。朗读语言应是丰富多彩的生活语言的艺术再现,生活语言是朗读语言的艺术来源。生活语言按照它自己的规律运动、发展,朗读语言则在这种运动发展的基础上艺术化、立体化,脱离这种规律去运用朗读技巧,必然使作品听起来不自然而失掉自然的“声情并茂”。
4.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以情动人
朗读要以情动人感染听众,调动朗读材料中的情感因素是以情动人的关键。朗读时,朗读者首先应做到“情动于衷”,并在酝酿饱满情绪的基础上,以情带声去处理朗读语言,通过有声语言传情达意,做到情感真切,表达自然,从而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朗读语言的“情”应是在朗读者对作品再创造过程中发自内心深处的情,它与作品内在的情感因素是协调一致的,自然、真切才是它的实质。
读书、学习是生存的需要,也是发展的需要,“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我们的精神生活会天天充满阳光,并让学生受益终生,让我们都来做一名会读书的快乐教师,将读书活动进行到底,让我们在读书中读懂作品的美丽,读懂生命的价值,读懂人格的力量,读出人生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