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抓住学科特点引导学生学习
◎ 贵州省正安县市坪民族中学 王超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实验性很强。并且,化学与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紧密相连,化学知识的应用极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学科特点,结合初中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的特征,利用实验,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实验,能使一些抽象概念、性质等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便于掌握。在新课程实施以来,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加强了实验的密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具体来说,我的做法主要有三个:
第一、 导语中借助实验,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建构主义创始人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传递和灌输而构建来的。一个优秀的老师,善于用情节真实的故事呈现问题,营造解决问题的环境。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创设教学环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化学。从而给学生提供再创造的通道,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而做实验就是行之有效的情境。
在教授“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节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我们每一个生物都是二氧化碳的‘小型制造者’,那么你能通过观察和分析你的产品,说说二氧化碳的色、态、味吗?”话音刚落,每个学生都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仔细地看,用心地闻,认真地总结。通过这些有趣的问题设计,二氧化碳主要的物理性质使同学们在欢快的气氛中掌握了。
在学习“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小明从超市买了一盒‘即食即热型快餐’,他看到说明书和制作原理上写着‘内层是用铝箔包裹的并已加工好的真空食品,外层是分别包装的水和生石灰,使用时,拉动预留在外的拉线使两包物质混合,便可加热食物’ 。 小明看后有些疑惑:‘水对物体可起降温作用,可为什么水和生石灰混合时,却可加热食物呢?’请你试着帮助小明解释原因。”这个活生生的问题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七嘴八舌地争论起来,当争论集中到问题的焦点上时,我让学生们用水和生石灰做一下实验,验证了这一现象,在此基础上我稍一点拔,就大功告成。
以上两例所设计的教学情境都是借助简单的实验来完成的。这样通过实验创设一种情境,轻松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对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使他们感悟化学,学生感到很亲切,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第二,课堂上充分利用实验,让讲台变成学生的舞台。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保持兴趣持久,必须做深入的研究,采用适合的方法,让学生的兴奋点长时间保持。好表现是当代青少年学生突出的心理特点之一。因此,我尽量通过课堂上的实验,积极为学生搭建表现的舞台,讲台变“舞台”,老师变“导演”,学生变“演员”,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不但有利于实验能力的培养,又可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例如,在讲述氧气、二氧化碳、空气、氢气、一氧化碳五瓶气体的鉴别时,学生提出了很多方案。我事先已准备好几套气体,就提出当堂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方案。我先让学生们把不同的方案分分类,然后各找出几个代表,让他们都到讲台上来具体操作,看能否正确鉴别出这些气体,并对其中正确地予以表扬。
明朝的教育家王阳明曾这样说过:“今教童子,必使其趋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给与学生成就感,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对保持其学习的兴趣是很有帮助的。
第三,创设家庭小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把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进而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创设家庭小实验,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注意难度不要太大,学生能够独立操作,且安全有保障。
二是注意与课堂上的学习相配合。如在课堂上做了镁条燃烧的实验之后,立即布置学生回家观察蜡烛燃烧的现象,证明其燃烧后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在讲空气的组成时,我给学生布置的家庭小实验是:用玻璃杯、饭碗和小蜡烛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在 “燃烧和灭火”课堂教学完成后,我给学生布置的家庭小实验是调查灭火器的种类及其用法。学完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后,我给学生布置的家庭小实验是利用自然界和家中厨房用品自己设计并制取二氧化碳。
三是充分做好演示,强调在实验中应注意的重点,以防学生因精力易分散而带来的观察偏差。为了给第一个家庭小实验——观察蜡烛燃烧做好准备,我在做镁条燃烧这个演示实验前,重点指导学生观察镁条的形状、颜色等性质,点燃时要注意看发出耀眼的强光(不要正视,防止伤害眼睛),放热等,把点燃后生成物的状态、颜色和反应前的镁比较,让学生自己得出生成了新物质(氧化镁)等等。这些细节都要交待清楚,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演示实验的效果。同时,也使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观察方法及实验操作方法,如点燃、用坩埚钳夹住镁条在火焰的外焰加热等等。
四是注意了解学生的实验情况,是否成功,有什么收获,都要与学生交流一下。有些家庭小实验,有的成功,也有的不成功。第二天到课堂上我跟他们探讨一番,经过简要解释和指导后,有的同学回家又重复做了这个实验,最终成功了,其兴奋之情自不必说,学习化学的兴趣也随之激发出来。后来,每逢做演示实验时,学生往往会问老师:“我自己在家里能不能做?”
教学实践表明,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这些家庭小实验的开发,不仅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使学生扩大了视野,培养了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而且由于它们与课堂教学内容同步,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起到促进作用。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方法比事实更重要。”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知情意行统一的过程,在实验活动中,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学习科学的方法,养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培养通过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化学教学中突出“实验与方法”,是学科的特点,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