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元英:浅谈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
◎ 贵州省瓮安县天文小学 许元英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及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对子女的教育投入在家庭开支中所占比例也比以前有了明显增加。虽然投入是增加了,但期望值和投入并不一定就成正比。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教育子女的问题。我认为,孩子的教育,必须从小抓起,也就是抓孩子的养成教育。那么,什么是养成教育呢?养成教育指的是培养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教育,是我国传统教育的体现。
早在古代就有“养习于童蒙”的思想,主张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须从小抓起。孔子提出的“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论述,对儿童的养成教育产生了经久不衰的影响。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可见,孩子的养成教育必须从小抓起,从点滴抓起。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养成教育。”我们学校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国家对小学生日常行为的最基本的要求,其目的在于加强对小学生文明礼貌教育和行为训练,以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要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习惯,光靠学校教育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是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使之能形成教育合力。当然,这三者之间除具有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关系之外,还各自都有独立联系的线索,这样,自然就形成了一个正三角形关系的养成教育网络体系。
家庭教育是小学生养成教育培养的主要场所。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抚养和教育孩子成长、成才是家庭的重要职责。实施家庭教育的是孩子的父母亲,因此父母亲的行为举止言谈身教以及文化水平等都是影响家庭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父母亲的行为举止,对儿童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影响是无法替代的,除非家长改变自我。而家长文化水平高低和教育的方法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养成教育。由于教育是发生在父子之间,因此这种教育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场所,教育方式随意,具有灵活机动的特点,容易接受。一般而言,孩子对父母是极为崇拜的,家长的言行被孩子视为权威,容易接受来自父母的各种信息,先入为主。在家庭中儿童感受着人情冷暖,形成人际关系的最初观念。这对儿童的善恶、荣辱、是非观的建立起着奠基作用。因此家庭教育在儿童的养成教育中是首为其冲、先入为主的,长期感染的。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终身教师,孩子的成长过程伴随着家长的教育。因此,家庭教育长期感染影响着孩子。对于家庭中的养成教育,应着重强调环境熏陶,重视父母用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儿童、教化儿童,以达到“近朱者赤”的目的。通过潜移默化和树立典范或榜样作用,以达到实现家庭教育对孩子养成教育的培养。
学校教育是小学生养成教育形成的主要阵地。学校教育遵循教育规律,采用集体方式进行教育,系统全面地向学生传授各门科学文化知识。因此,儿童获益最大,进步最快的还是学校教育。这是由于学校教育的导向明确,他们是由一大批专职教师实施,他们具有深厚的知识与丰富的阅历,他们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实施者和领路人。孩子们在学校里,很多不良嗜好和恶习都能得到有效的规范和纠正。学校通过一系列的德育教育方法,可以让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能得到最初的建立。当然,学校的养成教育应确立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养成内容和行为习惯标准。首先是确立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我们可以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作为确立养成教育内容的主要依据。诸如诚实、虚心、正直、宽容、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等,这些都是道德教育范围以内的,也是小学生力所能及的。我们可以根据低、中、高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然后把我们制定的养成教育有关内容有效地分配到不同学段中去。其次是要建立评价量表,评价量表应有自评、班级评定、教师评定、总评等多项内容,根据不同年龄段来制定不同的评价量表,然后定期作出评价,使学生能通过评价量表对自己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当然,评价方式远不止于此,应更加丰富和多样。如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微笑,一个动作,一个眼神等都可以作为评价的方式和内容。这样,以期能达到通过学校教育实现对孩子的养成教育的培养。
社会教育是小学生养成教育培养的又一重要渠道。它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延伸及向外辐射。 社会教育是从社会环境所提供的各种信息中自发地、有选择地接受某些内容而形成的教育。社会教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而且传播速度快,这些正是社会教育的优势。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教师可以有目的的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清扫街道、拣垃圾、到敬老院为老年人服务等,以达到培养学生养成教育的目的。由于小学生的辨别能力不够,要特别注意社会的阴暗面对他们的负面影响。如出现这样的问题,教师必须及时作出应对和剖析,让学生能对这些社会阴暗面有充分的认识和看清其本质。以此来达到对小学生的养成教育的培养。
总之,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必须学校、家庭和社会能形成教育合力。因为要教育好一个学生,使之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方面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另一方面还要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要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配合,步调一致,发挥整体育人的功能,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从做人的基本道理抓起,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严格要求、严格检查,才能不断提高小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形成巩固的发展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教育贵在坚持,只要我们每位教师和家长都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都常抓不懈,那么,文明之花一定会在我们所倡导的和谐校园、家庭、社会中处处飘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