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汗古力阿不都热依木:浅谈初中化学有效教学行为
浅谈初中化学有效教学行为
◎ 新疆库尔勒市恰尔巴格乡中学 热汗古力•阿不都热依木
在教与学两个因素中,教师的“教”是外因,是学生学好的重要条件;学生的“学”是内因,是学生学好的依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常常只注重将内容讲清,忽略了学生是否听懂,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思维过程。其实教师讲清了,学生不一定就听懂了。无论教师的教学内容怎样丰富而生动,讲义如何清楚明白,如果教师的“讲”抓不住学生的“思”,学生听课就容易心不在焉,那么教师讲的再好也是毫无作用。所以,教学行为就分之为“有效”与“无效”,真正的教学应该要多做有效的教学行为。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是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用。”这一精辟见解说明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能使学生对化学知识产生兴趣,并进入一种最活跃、最积极的学习状态,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去创设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呢?在化学新课程初三教学探索的实践中,笔者谈以下体会。
一、“以学论教”全面转变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
教师首先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和教学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做到如下转变: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向知识探究转变,树立问题意识;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树立主体意识;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树立训练意识;由“师道尊严”向“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转变,树立情感意识;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树立特色意识;由研究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向研究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转变,树立角度转换意识。从有效课堂教学的表象看,学生的学习情绪是否高涨,学习态度是否积极,师生、生生思维碰撞中有无新火花的迸现,课堂上是否做到了动口、动手、动脑,从反馈中知识掌握是否牢固等方面都要求教师随时调整课堂的教学行为。
二、营造生动教学场景,激发探究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是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逐渐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和爱好,进而发展成为最重要、最强大、最有效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水平,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初中化学是化学的启蒙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学习热情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是一门有趣而又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的科学,是化学教师上好第一节化学课的关键。因此,在学习新课题时教师可以设计几个趣味实验,如“点不燃的手帕”、“雨落花开绿叶出”、“空中生烟”等奇景,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他们感受到学习化学的愉悦性。在学习《水的组成》这一课题时,教师进行了电解水的演示实验,并验证水电解后的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后,学生深感化学变化的奇特,同时领悟化学变化的实质,而且初步认识由水可以获得氢气这一理想能源,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还有其他很多演示实验都会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又比如,在学习《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这一内容时,往往学生在学习这节内容时都会感到头疼,不愿意学习。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引入的:首先提出问题:“同学们喜欢喝糖水吗?为什么?”同学们自由发言后,我出示了三种不同的糖水,然后请学生选择你最喜欢的糖水。学生们很快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并说明原因,由此而引入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的公式并在实际问题中进行练习。这样学生学习起来觉得很轻松,很快就掌握了有关的计算方法。
三、设疑启发诱学,激发课堂探究的高潮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紧扣教学内容,巧设疑问启发学生的思维,创造情景,引导学生想象,以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索真理、净化情景的过程中去。富有启发性和想象力的教学方法一旦触发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效的作用,使教学成为具有吸引力、有趣、有意义的活动。这种方法的关键是设疑,但设疑必须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如讲《质量守恒定律》时,首先提出疑问:
①NaOH溶液和CuSO4溶液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综合是否相等?激起学生主动探索的思维兴趣,然后测定其反应前后的质量,以此对比,得出相等的结论,再设疑探究原因。
②为什么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用原子、分子论解释,同时展示上述变化本质的多媒体图片,学生观看后回答出其原因是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均没有改变,所以质量也没有改变,即质量守恒。学生答后再设疑。
③如果某物质燃烧后只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那么这种物质中一定含有什么元素?为什么?学生回答后再设疑。
④某化学反应为4X+5Y2=2A,A的化学式是什么?为什么?
这一连串的设疑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富有递进性和启发性,使学生很快进入思维状态,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在探索性的教学氛围中,从设疑到探索,再到问题的解决,在教师的精心策动之下,教学逐步进入高潮。在这种教学中,学生时而疑惑不解,时而低头沉思,时而为问题的解决而兴奋,学生呈现出情绪轻松、思维紧张的最佳学习状态。
总之,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创新精神的培养,课堂教学仍为主渠道。但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还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自身的能力特长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学习策略,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学习机会和体验,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