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春霞:构建生态课堂 促进学生发展
构建生态课堂 促进学生发展
◎ 安徽省滁州市第二小学 孙春霞
摘要:构建生态课堂,就是要构建是以人为本的课堂,构建关注学生个性、突出学生发展的课堂。本文拟从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精心预设,创造性使用教材;创设情境,情智共生;提供机会,挖掘学生的潜能;追求课堂的动态生成这五个方面谈谈生态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生态课堂、互动生成、生命活力
自从我校成功申报省级课题《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研究》以来,我和课题组所有成员大胆地对课堂教学追寻原生态进行研究和实践。生态课堂是在自然、和谐、民主的环境中让师生富有个性地、自主地实现知识、情感多维互动,使师生潜能得到开发、生命得到提升。
然而现实的数学课堂,作为课堂生态最重要元素之一的学生,却没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不少教师从不揣摩孩子的心理和思维方式,常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他们,常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思维方式去教育他们。构建生态课堂,就是要构建是以人为本的课堂,构建关注学生个性,突出学生发展的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一、营造氛围让生态课堂洒满阳光
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能够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体验到课堂学习的快乐。为此老师首先要带着微笑走进教室,让微笑传递爱的信息,让微笑把求知的快乐带给学生,也让微笑感染每一个学生。对于发言较好的同学,微笑是对他的赞赏;对于想发言而又不敢说的同学,微笑是对他的鼓励;对于发言不够好的同学,微笑则是对他的安慰,甜美的微笑会让课堂其乐融融。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注意语言的亲切与和蔼,使语言富有感染力,从而拉近师生彼此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克服胆怯心理,敢于畅所欲言,形成百花争艳、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
二、精心预设让生态课堂遍布养分
生态课堂要把时空留给学生,把精彩留给学生,教师要在备课时作精心预设,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的思维和情感始终处于一种认知活跃状态,轻松愉快地学习知识。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局限于教材。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尽可能使课堂教学生活化、活动化、游戏化,使学生在鲜活、生动的学习情境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使他们像小苗一样在知识的田地里吸收充足的养分,从而健康茁壮地成长。
例如:苏教版第四册教材第24页第9题是这样的:
这是两个孩子在用三张数字卡片摆三位数,然后比一比谁摆的数大,本题是《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课后练习,课前预设时我创造性的活用教材,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我是这样教学的:“孩子们,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好吗?”,“好!”班级里异口同声。“游戏现在开始:第一轮比赛,同座位的两个同学各写一个三位数,谁大谁就获胜!”片刻,写好的同桌迫不及待要比出胜负,获胜的孩子手舞足蹈,我请他们安静下来,顺手拿起话筒(一张纸卷起来的)进行采访:“获胜的同学,请你介绍一下获胜感言,好吗?”,×××自豪地说:“我写的是最大的三位数,这样肯定不会输”。“哦,原来如此!”我故作顿悟状。“第二轮比赛,两人各写一个百位上是7的三位数,谁大谁就获胜!”当学生都呈现“799”时,我宣布他们全是获胜者。顿时整个课堂都沸腾了。“第三轮比赛,两人各写一个十位和个位上都是0的三位数,谁小谁就赢!”这次要比小了,孩子们都没有想到,稍微停顿一会儿,他们又如获得奥运金牌一样兴奋不已。最后,我在黑板上写了2、5、9这几个数字,“用这三个数字各写一个三位数,看谁写的大!”全班学生情绪达到了高潮,连平时最不爱发言的孩子,小脸都涨红了……下课铃声响起,孩子们的笑脸像盛开的花朵,那样灿烂,那样美丽!
三、情境教学让生态课堂情智共生
孩子天生是活泼好动的,也是喜欢争强好胜的,所以教师要善于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使他们能主动探究知识,并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
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求比一个数多(少)的数》这类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时,上课伊始,我竖起紧握的双拳问学生:“猜一猜老师手里藏得是什么?”孩子们立刻来了精神,当有人猜出是五角星时,我激动地说:“恭喜你,猜中了!”这时我展示了左手的6颗五角星,“请你们再猜一猜右手有多少颗星?”学生连猜几个都不对,此时我神秘地问:“要想一下子就猜对,必须要知道什么数学信息?”短暂的停顿之后,学生甲说:“要知道两只手一共有多少颗星。”“你真会思考!”我奖励给他一颗智慧星。“那么还可以知道什么信息呢?”学生乙说:“还可以知道右手的星比左手多几颗。”“右手的星比左手少几颗。”“是啊,的确老师右手的星比左手多5颗,现在你知道老师右手藏了几颗星了吗?”学生很快说出:“11颗”,“那怎样列式呢?”“假如老师右手的星比左手少2颗,那右手是几颗星?”整节课孩子们学习兴趣盎然。
这节课教师从一开始就用“猜一猜”的活动让他们感到很好奇,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他们猜不出右手有多少颗时候,老师的问题又一次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新知构建水到渠成。
四、提供机会让生态课堂闪耀灵光
一位教育家说过,你教给学生的越多,学生获得的真知就越少。课堂上当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抽象的概念或陈述解题思路时,教师总觉得学生说的不是那么完美,总想打断学生的回答给予纠正,或者干脆自己说了算了。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积极思考的兴趣,更不敢去回答问题。其实,学生那些并不完美的语言正是他们智慧的结晶,是他自己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最好的语言,教师不必为了那些所谓的标准答案而耿耿于怀。不妨做一个“拙”老师,把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的舞台,让学生在由错误到正确,由失败到成功的过程中体会到求知和成长的快乐。
例如:我在教学苏教版第四册“认识几百几十”的内容时,后面“想想做做”第1题是这样的: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该怎样想呢?很快一位学生站了起来:“先想10个十是100,再加上3个十就是130”。我不禁为他竖起大拇指。还真不能小瞧了这帮孩子,我暗暗地想。“还有谁的想法不一样?”我想知道到底有没有更简洁的思维。这时×××站起来说:“10个十是100,就是在10的后面添一个0,那13个十是多少就是在13的后面添一个0,那就是130了”“你太棒了!”,我高高的为他竖起大拇指。“那25个十是多少,”“250”很多孩子很快抢答出来了,我又趁机追问:那要是问250里面有多少个十怎么想呢?“那就在250后面去掉一个“0”就知道是25个十了”。瞧!孩子们多聪明啊!
看来,有时我们不妨做个“拙”老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随心表达、自由交流,教师只是适时适当点拨引领,从而使教学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五、动态生成让生态课堂充满活力
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学生是变化的,一个教师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课堂,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充满变化的,而这些变化又往往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密切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并能够敏锐地捕捉,把这些有用的资源加以利用。
课堂上孩子们经常给我带来一些惊喜,我不得不承认是孩子们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甚至是孩子们弥补了我课前预设的不足,我深深地感到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教学资源,课堂教学要善于挖掘并利用这些资源,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这一内容时,除了用书上呈现的方法比较之外,学生还想出了更独特的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例如,在教学例5:比较 和 大小时,在用一般的方法比较之后,一个孩子说: ,4还不到9的一半, 不到单位“1”的一半,而 中的3已经超过5的一半了, 超过了单位“1”的一半,因此 大。看!多妙的想法!多一份思考,让课堂有了一份不期而遇的美丽!
总之,我认为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正确把握好教师、学生、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构建的数学生态课堂一定是美丽的,学生的生命一定能得以充分地舒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金春平:《走向数学生态课堂:特级教师詹明道数学教育思想研究》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8年4月
2.校省级科研课题:《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研究》(2011年顺利通过结题验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