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莉艳:如何上好六年级数学复习课
如何上好六年级数学复习课
◎ 陕西省定边县东园子小学 张莉艳
摘 要:复习内容选择以课本为主。扎扎实实地抓好课本知识点,把课本与资料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之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梳理知识要突出核心内容,“数学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各部分的联系”把各个知识点,通过分析、比较、整理进行串联,这是复习课的主要任务。复习过程是一个信息交流过程,在这个求和中,学生是主体,教材是客体,教师是媒体,教师起着沟通学生与教材的作用。以课内为主思考学生的薄弱之处在哪儿?学生的“漏”在哪儿?学生还“缺”什么?要将问题尽量解决在课堂上,上课前要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
关键字:数学 复习课 方法 原则
平时教学像“栽活一棵树”,总复习似“育好一片林”。栽活一棵树容易,育好一片林要花功夫。复习课是教学过程一种非常重要的课型,对夯实学生的基础、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复习课又是最难上的一种课,难就难在学生对复习课的学习激情下降,没有了学习新课程的新鲜感,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成为我们上复习课的老师棘手的并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稍有不慎,就会陷入忙乱而远离井井有条,最后导致“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下面是我对上好六年级数学复习课的几点实践总结
一、复习内容选择的原则
1.以课本为主
期末复习知识点多,覆盖面广,复习时既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又要会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去解决问题,既要全面掌握,又要突出重点。因此,我们扎扎实实地抓好课本知识点,把课本与资料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之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2.梳理知识要突出核心内容
“数学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各部分的联系”把各个知识点,通过分析、比较、整理进行串联,这是复习课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整个梳理过程中,如何突出核心内容是关键。数学复习时就不应是把平时学习过的数学知识简单的重复一遍,而是要在对知识整体和各个单元知识部分之间的关系作了仔细的分析、研究后,按数学的逻辑结构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平时所学的各个单元的、局部的、分散的、零碎的知识及解题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规律进行纵横联系,“以线串珠”,使之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从而将各部分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构建数学知识的结构体系,以形成整体性的“认知框架”,进一步完善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
比如多边形的面积复习一课,着重复习学生已学的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从最初的长方形、正方形,到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再到圆的面积计算,这些多边形的面积计算都可以通过转化为已学的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推导。作为总复习课,对这些面积公式的推导不再作为复习教学的重点,只要求学生重新回忆一下推导过程即可,重点在于加强各图形面积计算之间的联系,以及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继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3.查漏补缺要着眼学生实际
复习阶段,常会出现差生觉得太难,接受不了,优生觉得太简单,无心听课,使得部分同学产生厌学情绪,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复习效果,所以我们在复习时教师首先要关注学生已有的基础,思考学生的薄弱之处在哪儿?学生的“漏”在哪儿?学生还“缺”什么?
在复习过程中,对学生掌握较好的知识点,可以一笔带过,对学生比较容易出错的内容,可进行形式多样的练习。通过这些练习,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练习的内容要注意算理、规律或知识技能、知识的纵横联系,必须有一定的基础性、综合性、启发性、代表性与典型性,帮助学生从中找出解题的规律与方法。抓住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契机,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使学生通过练习不断得到启发,在练习中进一步形成知识网络结构。在练习的设计中,可通过典型多样的练习,帮助学生系统地整理,设计对比练习,帮助学生辩析。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挖掘他们“漏”、“缺”,在知识得到过渡的同时,也让学生学得深刻。
比如在给学生复习三角形这一内容时,知识点主要涉及到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三边关系、画高、解决有关三角形的实际问题。分析学生的现状,认为学生对于前两个知识点的掌握还是可以的,后两个知识点稍弱。尤其是画高,在给出钝角三角形中,只有个别的学生能完完整整在把三条高画出来,由此可见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难点。而这一难点又是学生必需掌握的,因此,“画三角形的高”在本课教学内容设计中占了一定的份额。通过让学生想一想、画一画,比一比,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在体验中获得更多对于“高”的表象。
二、复习方法选择的原则
1.以学生为主
复习过程是一个信息交流过程,在这个求和中,学生是主体,教材是客体,教师是媒体,教师起着沟通学生与教材的作用。复习中切忌喧宾夺主,不要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学,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由配角变为主角,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2.以练为主
复习课应充分体现有讲有练,精讲多练,边讲边练,以练为主的原则。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机会,内容要全,练的习题要精,练的方法要活练的时间要足,训练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简到繁。节练习抓基础,单元练习抓重点,全面练习抓综合。多练能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在考场上熟能生巧,巧能升华,临阵不乱,沉着应战,克服非智力因素造成的不应有失分。
3.以课内为主
要将问题尽量解决在课堂上,上课前要认真做好课前准备,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合理安排讲练时间。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学生通过教师讲,自己练,有常学常新之感,真正达到温故而知新之效。
4.以系统性原则为主
系统论告诉我们:系统地组织起来的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远远大于部分材料提供的信息之和。乌申斯基指出:“智力就是形成系统的知识”。因为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的知识便于记忆,理解、检索和应用。创造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新的发明创造主要取决于整体性的“认知框架”的转换。而整体性“认知框架”的形成则在于对对象整体性的把握。因此,对象整体性的把握是形成创新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就数学学科而言,只有将各个单元和分散的知识纳入数学知识的整体结构之中,形成整体性的“认知框架”,才能显示出其应有的活力。而学生在各个单元知识的学习时,只是对各单元知识有了初步的领悟,对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认识还是肤浅的,达不到应有的深度,难以形成整体性的“认知框架”,形成综合驾驭整体知识的能力。而对数学知识的整体驾驭和把握,只有在复习时特别是总复习才能很好地完成。
因此,数学复习时就不应是把平时学习过的数学知识简单的重复一遍,而是要在对知识整体和各个单元知识部分之间的关系作了仔细的分析、研究后,按数学的逻辑结构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平时所学的各个单元的、局部的、分散的、零碎的知识及解题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规律进行纵横联系,“以线串珠”,使之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从而将各部分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构建数学知识的结构体系,以形成整体性的“认知框架”,进一步完善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构建的方法是各单元与单元、单元与整体之间的联系与作用用表格式、纲要式、图表式和口诀等形式进行直观形象地构建知识整体的层次结构,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知识,完善认知结构,形成综合驾驭整体知识的能力。
以上几个教学原则彼此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密不可分,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结构。虽然它不是什么金科玉律,但可帮助教师在复习时,有章可循,少走弯路。教师在复习时要根据自己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策划恰当实施,以求得应有的和最佳的复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有效教学方法》江苏教育2002(12)。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
3.《小学数学教育》辽宁教育杂志社,2012年3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