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玉娟:浅谈区域活动中幼儿探究能力的培养
浅谈区域活动中幼儿探究能力的培养
◎ 河北省迁安市马兰庄镇童之梦幼儿园 单玉娟
摘 要: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是否有效,层次是否清晰,目的是否明确直接影响着区域活动的有效性,材料的投放要适宜,有助于幼儿发现问题与探索。活动目标要明确,活动要自主,区域活动富有游戏性和探索性,有助于促进幼儿持续探究。教师指导要适时有效,有助于提高幼儿探索的效率。
关键词:区域活动;幼儿;探究能力;培养
为了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国家教育部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李季湄老师在《指南》解读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方式主要不是通过书本、通过记忆大量抽象的符号来学习,而是通过实施操作、亲身体验,去模仿、感知、探究,“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不断积累经验逐步的构建自己的理解与认识”。著名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由此可见,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能满足幼儿个体差异,通过创设情让引发幼儿探索欲望,通过操作获得探知经验,使每位幼儿获得发展。
一、材料投放适宜,引发幼儿主动探究
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是否有效,层次是否清晰,目的是否明确直接影响着区域活动的有效性,材料的选择要有利于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有助于幼儿发现问题与探索,创建区域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幼儿的探究兴趣,所以教师提供给幼儿的材料要能不断引发幼儿思考并能激发幼儿探究的材料,激发幼儿自我发现、探索求知的愿望,那么在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中是不是越丰富越好呢?
1.材料操作性强,激发幼儿的自主探究
活动区域存在的问题大多在材料方面,教师对活动区活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单纯的以为区域活动是教学活动的延伸,或者以角色表演、美工活动为主,表现出材料很多很丰富,幼儿反复表演操作,呈现出大量幼儿作品,多为统一模式结果,或者是按规定图片机械模仿而成,材料的投放不以幼儿喜欢和感兴趣的活动为主,也不考虑对幼儿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材料更不能吸引幼儿,导致很多区域幼儿不乐于参与,也就是教师所说的孩子不愿意玩儿,区域活动中幼儿非积极主动参与活动。而实际上,材料的投放和准备工作很重要,首先,材料的操作性强体现在材料有引导性,能激发幼儿自主参与,并能给幼儿提供大胆探索的操作空间。幼儿通过对材料喜欢和好奇,尝试玩耍中,发现好玩儿和有趣,进一步操作中,体现出不一样、很新奇,期待有更多的惊喜。其次,材料的操作性强体现在材料有探究性,是指幼儿能通过提供材料,从不同角度不同玩法,探究出活动的有趣性和丰富性,从而满足幼儿的探知欲望,引发、支持幼儿自主探究。例如:在“好玩的磁铁”这一探究活动中,我们投放的材料不仅有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磁铁,还投放各种辅助材料,幼儿在感知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性后,老师还为幼儿提供了磁力迷宫数十种,包括数字、动物、植物、小区地图、幼儿园是我家等等,每种迷宫都有不同的玩法,幼儿可以自主探究,通过活动了解各个领域的知识。除此之外,老师还利用磁铁的特性制作了“游来游去”、“食物的消化”等一系列隔板操作材料,幼儿可通过研究、合作、操作来了解小鱼如何快速游不让大鱼吃掉,如何操作看到食物在人体中的消化过程等,在区域活动中,孩子们不停地摆弄着操作材料,充分表现出了他们的智慧和积极大胆地想象,不断的尝试实践,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通过磁铁材料的投放可见,材料的投放要可操作,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发幼儿在操作中主动学习,自主探究。
2.投放的材料层次清晰,满足幼儿的探知需求
幼儿存在个体差异,每个幼儿的探知能力不同,不能一个标准要求和教育幼儿,为使每位幼儿都能通过活动得到发展,有所进步,在材料的投放中要考以幼儿为主体,分层次和目标,有效的进行材料的投放。材料的确定和投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为完成任务而完成,区域活动材料是否有梯度,层次性是否明显,幼儿是否根据自己发展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活动,直接影响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效率,所以,材料的投放要整合资源,可以是同一材质不同层次的玩法,也可以是不同材质不同玩法,不仅要丰富而且要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让幼儿能够根据材料进行学习,体验成功。例如搭建区,我们分别准备了同一材质(实木)几百种形状的积木,也准备了不同材质(易拉缸,纸盒、简单图形板等)几十种形状的积木,这些材料可供不同的幼儿选择,能力强一些的孩子可以错落有致的构建各种复杂的建筑,例如城堡,美丽的小区,公园等,能力中等的孩子进行连搭、桥搭,构建较难的建筑,能力较弱的孩子可以通过垒搭模仿或构建较简单的建筑。这样,在区域活动的选择中幼儿更有信心,活动不仅不会枯燥无味,还会让幼儿充满兴趣,期待操作,活动过程中引发幼儿不断探索,玩法多样。例如:大班的孩子对传统的京剧脸谱很感兴趣,脸谱的造型特征非常丰富,这一特点深深吸引着幼儿,他们对脸谱是怎样做出来的很好奇,十分迫切的要求自己制作脸谱,我们引导孩子们把一张脸谱沿中线对折,让幼儿懂得脸谱的左右对称性,然后尝试用鲜明的色彩和对称的图案绘制脸谱,活动中幼儿可以自由创作,还可以自由选择材料进行创作,使幼儿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感受艺术的美感,分享成功的快乐。材料层次性清晰了,通过各种活动每位幼儿的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既使投放的材料发挥出不同的作用,又大大提高了区域活动的有效性。
二、活动明确自主,促进幼儿持续探究
区域活动之所以成为孩子们喜欢的活动,是因为区域活动给了孩子们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和自由活动的空间。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每位幼儿都有自主探究的学习潜力,教育的目标不是将一些经过选择的知识强塞给幼儿,而是培养其自发的学习欲望。”那么如何发挥幼儿探究的潜力和培养学习欲望呢?这就要求我们精心组织,详细计划,目标明确的,行之有效的活动。
1、目标明确,支持幼儿探索学习
前期材料准备和投放过程中,教育目标的详细制定对活动起着决定性意义。任何一个活动的支撑都离不开教育目标的支撑,规划区域活动目标要求以幼儿为主,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确立,分为学年目标、月目标、周目标,目标制定以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活动过程中根据幼儿的操作与实际,适当调整,以达到预期的活动效果。首先,目标要明确,有针对性,不能含糊、模棱两可,否则会出现幼儿漫无目的的玩儿,不安静,教师经常维持纪律的现象,活动中,根据需要为幼儿提供图片说明类的提示任务,幼儿按照任务完成活动,进行探索性学习,寻找方法,完成任务。为了更有效地支持幼儿探究学习,目标不能以一个维度衡量全体幼儿,考虑幼儿个体差异,前面提到活动材料至少按三个层次提供,与之相匹配,区域活动目标也根据不同层次的材料制定难度不等、梯度性强的教育目标,还要体现出周、月活动目标的递进性,这种递进性目标激励幼儿继续选择游戏,进行进一步的探索活动,从而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团队意识,更是支持幼儿探索性学习的必备因素。
2、自主活动,养成持续探究习惯
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一定要坚持自主性原则,就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兴趣、需要主动的选择活动,时间、人数、甚至游戏规则均由幼儿参与商量决定。简单的说,活动中幼儿是主体,教师不能强迫幼儿参与某项活动,更不能打破这种地位关系,这是幼儿进行持续探究的必要条件。我园在开展区域活动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幼儿为本,自主选择,自由活动,由幼儿大胆想象,参与创设了各种活动区,每个区角都体现班级幼儿年龄特点。如小班的娃娃家,中班的小医院,大班的乐乐超市、美容院、美食餐厅等。每个角色区都吸引着幼儿参与、创造,感受着活动的快乐。在区域活动的创建中,我们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挖掘幼儿园的区域资源,使活动区更受幼儿喜爱,更有利于幼儿进行探索活动,同时我们不断汲取经验,弥补不足,不断探讨游戏思路,给幼儿提供自由空间,使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游戏、组织游戏、组合游戏。在大、中、小班级区域游戏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形成不同年龄之间的游戏互动,通过幼儿之间的学习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尝试区域的整合,在活动中养成幼儿良好的持续探究学习习惯。
为了让幼儿自主合作、探究游戏规则,我们引导幼儿讨论参观其他班级的游戏活动,老师们通过研讨确定开放区域的活动时间。在活动时间内,幼儿的活动是自主性的,一切以幼儿的意愿出发。比如中一班的小朋友到大一班学做脸谱,到大二班逛超市;小二班的小朋友喜欢到中一班“坐花轿”,去大三班做美容;小三班娃娃家里的娃娃病了,幼儿会带着娃娃到中二班小医院看病。看病时“妈妈”会表现出很着急的样子,仔细的向医生询问病情,积极配合治疗。看完病又带娃娃去大二班的“餐厅”吃饭。在这些游戏活动中,我们看到幼儿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环境,幼儿自主研究游戏规则和玩法,分配角色,通过购物、看病、做美容、吃饭等多种情境,增加了交流的机会,发展了幼儿的语言,扩大了幼儿的交往范围,促进幼儿交往和沟通能力,体现了区域游戏的价值,实现了幼儿的可持续发展。
三、指导适时有效,提高幼儿探究效果
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是“支持性指导”,而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是“主导式指导”,这两种指导方式是不同的,但不管是哪种指导都要体现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区域活动中教师不再是引领者,而是要参与幼儿活动并能推动幼儿活动的深入发展。这样就要教师在幼儿探索的整个过程中都能注意关注,从而了解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水平,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孩子,注重幼儿有效探索。
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尝试加入幼儿的活动,真正成为幼儿探索、发现过程的合作者。教师介入游戏要有艺术性,以适当的角色最佳的时机自然的介入,我们一定要做到用心关注幼儿的活动,千万不要发现幼儿有困难就急于介入,而要做一个耐心的欣赏者,尽可能让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当幼儿经过不断尝试仍不成功而欲放弃时,才是教师干预的最好时机。教师在指导时,起提醒引导作用,切记不能按程序教给孩子如何做,做些什么,进行有效提问,采取有效措施,并鼓励幼儿继续探索,让幼儿亲自尝试、体验、体验成功的快乐。如在美工区幼儿制作不倒翁时,主要是让幼儿掌握不倒翁的特点,注意底部呈半球形,并且底部要稍重些。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孩子们都忽视了底部要稍重这一特点,致使“不倒翁”总是倒下。看到幼儿探索的热情慢慢地消退,这时,教师介入幼儿的活动,指导幼儿探索倒下的原因,幼儿通过操作探索,发现可以在底部放上较重的物品,粘合好,就可以了。教师巧妙的介入使幼儿有了新的发现,会大大提高了幼儿探究的效率。在生活中,教师也要时刻关注幼儿的创意,并给于适当的引导,鼓励幼儿不断的尝试探索,使幼儿天性中的想象得以发挥,在不断的操作探索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创造出更有价值的活动成果。
以上是我园在区域活动中提升幼儿探究能力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教师本着以幼儿为本,尊重幼儿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尊重幼儿个性发展,制定初始区域活动目标,投入材料和玩具后观察、和幼儿互动、交流,经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投入材料—再次观察的过程,根据年龄特点,为不同幼儿准备了多层次的材料和多种玩法的梯度,满足每个幼儿的发展,使幼儿都探索尝试、积极参与、体验成功、分享快乐、获得经验。经过研究,通过研究,我们的区域活动更受幼儿喜欢了,幼儿的参与积极性越来越高,活动内容也不断丰富,真正实现了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在尝试中学会探索,在探索中学会创新,他们快乐并陶醉其中,在这个自由的空间里,他们自主意识增强,体现出幼儿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此同时教师的指导策略也更具体、丰富,更有利于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实现了幼儿园教育中的和谐发展,提高了保教质量,促进了幼儿健康快乐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季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2]王丽红.有关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思考【J】.期刊.2011.08.15
[3]曹丽莉.对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0年09期
[4]冯耀辉.幼儿园主题区域活动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
[5]吴三琴.提高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西旸幼儿园
[6]石宏宇.活动区的创设、观察与评价【J】.幼教博览,2008,(12).
[7]邱广翠.优化区域环境满足幼儿发展需要【J】.幼儿教育研究,2012,(6).
[8]教育部.《幼儿园指导纲要》
[9]李 涛.引导幼儿养成良好区域探究式学习习惯.教育专刊,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