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代卫玉:浅谈如何提高初中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 贵州省普安县罐子窑镇兴中中学 代卫玉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祖国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语文考试中,古诗词赏析连考了多年,难度越来越大,题型越来越完善。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呢?根据二十多年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第一、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是促进学生主动、努力学习,从而收到事半功倍效果的前提。
    1、详细介绍作者。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古诗文多是名家名篇,因此,介绍作者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在介绍时不能流于形式,应根据课文内容和主题思想确定介绍侧重点,让学生学习时便于理解。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内的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能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从而活跃课堂气氛。诗歌节奏感强,韵律美,宜于朗读。在教学时,或听录音,或教师配着音乐范读,或组织学生齐读,或指定学生朗读,或小组比赛,都能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开展课内外学习相结合活动,使学生感到学习古诗文的乐趣。如举行诗歌朗诵会、收集古诗文名句、古代文人美号雅称拾趣(如李白的诗热情奔放,想象奇特,色彩瑰丽,所以人称之为“诗仙”;李贺的诗善于熔铸词藻,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瑰奇诡谲、璀璨多彩的鲜明形象,所以人称之为“诗鬼”)。讲述古文人立志、勤奋、刻苦、尊师、读书、练字等方面内容的小故事。这些活动锻炼了他们的语文能力,很受学生欢迎。
    第二、反复诵读,激发想象。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图径。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品味出。读之同时,还需展开想象。想象是引发情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
    1、首先要读懂字面内容,通过反复吟诵,体会其音乐美,进而体会其思想感情。诗的韵脚往往与诗的情感相映照,有些韵脚发音响亮,便于表达昂扬奋发、轻松明快的情绪;有些韵脚发音低微,常用与抒发忧郁、低沉、愁苦的感情。如杜甫的《闻官兵收河南河北》用“江阳”韵,读来明快流畅,表现的是极度欢喜之情。而他的另外一首诗《登高》用的是“灰堆”韵,读来低沉抑郁,表现的是悲苦感伤的心境。从诗歌的韵脚的特点,有时可以推知该诗的感情基调。
    2 要在读中抓关键词语。有些词语本身就带有喜怒哀乐等感情色彩,如“新、碧、轻、晴、香”等常常与快乐的心情相关,而“孤、独、冷、寒、霜”等常常表现愁苦之情。这些词能帮助读者体会诗情,如杜甫的《蜀相》中有“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之句。按说句中有“碧草”“春色”“黄鹂”等,该是写美好景色的。但一个“自”字,写出了碧草无人观赏,一个“空”字,点明了黄鹂的白白歌唱,两个字表现出浓重的凄凉孤寂之情,因而春色也就不再是美好的了,所以就不能认为这两句写的是春天美景。有些语句含意深刻,往往是主旨所在,抓住了它,就是找到了理解诗词之门的钥匙。
    3 要在读中弄懂典故。古人写诗词,有时遇到不便直说之处,或为了追求含蓄,往往用典。不了解这些典故,就很难理解诗词含义。如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顾庭怀古》,就用了五个典故,姜夔的《扬州慢》也多处用典。
    4 要在读中由表及里,领悟诗词的意境。意境,是作者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当诗人用热情的眼光去看世界时,这世界便被涂上了一层诗人的感情色彩,它所描写的对象,就成了带有诗人感情色彩的对象。因此,读者可以从诗人笔下具体可感的事物逆知诗人内心的情绪。如宋人雷震有一首《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远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这是一首描写夏季山村风光的小诗。远山夕阳倒映在水草青青、碧波荡漾的池塘里。归村的牧童横骑在牛背上,自由自在地吹着短笛,虽然无腔无调,却也别有情趣。细细品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全诗清新优美,生活气息浓,是一幅优美的山村晚景图。而在这幅图中蕴含着的,是诗人愉悦的心情和对山村风光的热爱。
    第三、注意引导学生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也是提高初中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总之,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提高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以上几点做法,只是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的一些粗浅体会。写出来与各位同仁分享,恳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点击次数:89  发布日期:2014/8/2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