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赵发青:论中学物理老师如何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论中学物理老师如何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 四川省冕宁县第二中学校 赵发青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包括一堂课,一个问题的讨论,一个习题的讲解,一个实验的安排,看来好像和现在没有什么区别。有人问,现在不也还是组织者吗?角色应该没有变化。要想将这个问题回答准确,那必须得从新课标要求下的学习活动说起。
    我们的学习活动包括:探究实验,科技制作,分组讨论,课堂问答,科普写作,社会实践,个人练习等多种活动。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学生的学习形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向着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转化,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改变观念,目的是达到让学生开展自主的学习活动。其次教师必须有高超的组织才能和艺术,使全体同学参与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而不仅仅是某些优生的专利,不是少数好学生参与了就达到了目的,而要看绝大多数学生是否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而且,新型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要善于观察活动中学生的反应,并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使自主学习活而有序;学生的学习要有内容、有方法、有目标;使合作学习有章程、有顺序、有成效;从而使各种学习活动能够达到应有的效果。每一种学习方法,每一个学习过程和环节都离不开教师的精心的设计和组织。例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研究的内容和方式,精心组织好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引导他们寻找与平面镜对称的像的位置,并引导学生逐步得出像与物的关系,而不是因为自主而放弃引导。要合作而具体指导,探究而指明方向。让学生在有章可循的情况下进行有目的的实验。具体体现在:
    一、成为问题情境的设计师
    教师的任务是创设问题情境,以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求问题的兴趣;与此同时要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自行探索,自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在教学中要尽量为充满求知欲望的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提出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捕捉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兴奋点。这是培养学生探究和创造意识的前提。好奇心是人们对事物由于不了解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感状态,能使人们主动地接受未知事物。创造性就象一粒种子,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因此,物理教师就要去创造这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探究环境。创设问题情境是一个灵活多变、体现教师经验和智慧的一环。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尽可能地通过实物、模型、演示实验或电教媒体来展示情境,以唤起学生注意,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
    例如:以《密度》为例来研究探究教学问题情境的设计,可分以下两步进行:
    1、明确物质的特性及其作用:
    (1)请学生辨认水和酒精,并说一说辨别的根据是什么。然后教师讲解,之所以能根据气味来区分物质,是因为气味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物质会存在不同的气味。
    (2)请学生辨认铜丝和铁丝,说出辨认的依据。然后教师讲解,根据颜色可以区分物质,则说明颜色也是物质的特性。
    (3)点拨:气味,颜色是物质的特性。此外还有密度等,也是物质的特性。特性即物质的某种能用来识别它的性质。
    2、提出问题:
    (1)取一小块铁、一大块铁、一木块。均用同种颜色的纸包住,且使小铁块的质量小于木块的质量,大铁块的体积大于木块的体积,请几个学生辨别。然后讨论:是根据什么辨别出来的?
    (2)引导:单看质量一个因素,或者单看体积一个因素无法区别物质时,要考虑是否同时看两个以上的因素。
    (3)点拨:如果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结合起来能识别物质,则这些因素共同决定物质的一个特性。密度就是用质量和体积共同决定的一个重要物理量。
    总的来说,创设问题情境一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情况;二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动机;三是让学生集中在一个特定的问题上,而非一般的问题上。这样为下一步进行实验和认识密度作好充分的准备。
    二、成为分析论证的引航人
    教师要引导学生整理收集到的各种信息、实验数据和证据,对信息、数据和各种证据进行分析,渗透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物理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对比法、类比法、建模法、反证法、归纳法、猜想法等等,通过分析和归纳,找出规律,从而得出结论。
    教师要进行有效地启发,引导学生思考,组织讨论,应用科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研究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善于汲取别人的思想。学生实验结束后,教师要提示各组之间进行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借鉴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错误及补充自己的不足之处,最后由教师统一思想。
    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不应该简单回顾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对力和运动的关系的理解来得出牛顿第一定律,而应该引导学生从亚里士多德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直观感觉的理解→伽利略对运动和力的粗略描述→笛卡尔对运动描述的进一步升华→牛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对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在学习了二力平衡以后,我们可以将这两个知识材料展示在学生面前,让他们用对比的方法去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用二力平衡状态去取代物体不受力的理想情形。这里不但要求学生学会分析,而且要求进行对比论证。最后,给学生提供一个合作交流的机会,让自己的论证得以认同和推广。
    总而言之,面对新课改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初中物理老师就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并积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成为分析论证的引航人,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管理。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重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从而切实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质量。

    点击次数:72  发布日期:2014/8/2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