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晓芳:还语文课堂以语文味
还语文课堂以语文味
◎ 广西梧州市林水中学 冯晓芳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语文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但在应试教育之下我们的基础教育屈于这个“分”、那个“率”的挤压,将充满人性美的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了枯燥无味的课程,导致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和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严重缺失,完全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本味。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的氛围和人性美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程少堂),是散发着浓郁的语文味的。
“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那么,如何才能还语文课堂以语文味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读出语文味
1.读中见义
语文素养不是靠分析出来的,而是靠读出来的。在朗读中,学生能够体会到文章的内容、神韵、风格。学生对课文文句、情节、结构、情感的理解,都可以通过朗读来获得,特别是含义较深的语句、段落,可以在反复的朗读之中让学生体会和品味。可我们一些教师的做法恰恰相反,常常将朗读处于讲解的附庸地位。通例是:每讲一个段落,就指名读课文(或齐读),一读完就开讲,甚至有些老师整节课都在唱独角戏,把学生淹没于滔滔不绝的“讲”浪之中。这样即使教师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还是跟不上,有的教师干脆直接把理性的结论告诉学生,让学生去记去背。这种教学方法严重扼杀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我们必须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学生的朗读上。学生反复朗读,才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背景经验,激发出思考的热情,从而获得深刻的语言洞察力和透视力,才能感受和体味到蕴涵在字里行间的丰富内容,这样,很多问题都在读的过程中迎刃而解了,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境界。
如在对课文《变色龙》中所塑造的奥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把握时,可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描写奥楚蔑洛夫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的语句,然后用摹拟的口吻反复朗读揣摩,一个见风使舵、媚上欺下、反复无常、不知羞耻的沙皇忠实走狗的形象就活脱脱的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比任何苍白无力的讲解不知要好多少倍!或者对课文进行分角色朗读,效果也很好。
2.读中悟情
文章“情”铸成。课文是生活的反映,作者把情感寄托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通过语言形式表达出来,非朗读不足以体会到文章的铿锵之声、音乐之美,非朗读不足以表达其音韵之美,非朗读不足以感受到其朗朗上口、悦耳动人的魅力。所谓“三分文章七分读”。启发学生进行富有节奏和感情色彩的朗读课文,品味其情调,领略其精神,对于引导学生更好地进入文章的境界大有裨益。朗读时不仅要注意节奏和音调,而且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和风格,读出感情和韵味:或慷慨激昂、豪放悲壮;或凄楚哀婉,低沉感伤;或诙谐幽默,轻松活泼,用叶圣陶先生的话就是:“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要读得绘声绘色、语音响亮、琅琅上口、悦耳动听,能通过语音传达出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声音的清晰、响亮、舒缓、流畅,语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富有节奏感,表情手势的恰如其分等创造出美的佳境,让学生在读中得到了美感体验,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达到情与美的和谐统一。
譬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仅靠教师的讲解,是苍白乏力的,必须让学生用心去诵读品味,才能领略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那如诗、如画、如乐的美,才能感受作者淡淡的喜悦交织着的淡淡的忧愁的情绪。朗读激发了他们的想像,使他们感觉出景物中所寄寓的至情至深的境界。
品出语文味
诗人余光中曾经说过:“中文乃一切中国人心灵之所托,只要中文常在,必然汉魂不朽,让我们常保中文的灵动与清纯。”丰富、精湛、耐人寻味的语言怎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田?品——品词赏句!语文课堂因为有了品词赏句,文章才能真正被理解、感悟和鉴赏;课堂才不会显得浮华、浅薄;学生才能更好地读出味道来,才会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在教学中,教师对于课文的传神点,要指导学生通过讨论,咀嚼,激活思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无穷魅力与韵味!如教学陶渊明的《饮酒》诗时,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见”与同义词“望”,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品味:“见”是不经意而见,无意之中,表现诗人田园生活的恬静,悠闲;而“望”字则有意而望。着一“见”字,意境全出,置一“望”字,神气素然。通过反复咀嚼,浓浓的语文味自然就会荡漾在学生心中了。这种语言的品味不是简单的文字解剖,也不是教师一言堂式的讲解传授,而是文本与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是一种课堂教学灵感的迸溅,是更深层次的教学效果的生成。
在这样品味、感悟的过程中,学生逐渐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去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感受作品的氛围和意境,获得体验与感悟的方法,才能品出浓浓的语文味。
写出语文味
1.合理想象,写出语文味
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大部分是古今中外名家名篇。“文有以不言者”,这些名家都很擅长在文章中为读者留下耐人寻味的艺术“空白”, 其作品语言精练,内容含蓄,“语中无其辞,句外有其意。”激发学生思维的“想象点”,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有价值的“想象点”,巧妙启发,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创作的激情,让他们在语文课上写出浓浓的语文味!
2.以读为本,写出语文味
对中学生来说,读别人的文章的最终目的是自己学会写文章。精读细赏过的文章烂熟于心,会转化成语言背景,或者叫潜意识,一旦有相似的情景诱发,它就会渗透出来,迁移到诱发物上去,利用现成的形式表达新的内容。
另外,要使课堂焕发出语文味,教师应该自身就有语文味。试想,一个自身语言都贫瘠干涸,照本宣科的教师是无论如何也难把课堂变得有滋有味的。反之,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出口成章,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收放自如,叙述娓娓动人,描写绘形绘色,说明简洁清晰,议论深刻有力,抒情亲切感人,那么,这样的课堂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
总之,语文课堂要充满语文味,就要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构建充满情感的课堂氛围,通过种种手段,引领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理解感悟、体验情感,激活思维、丰富见解,积淀文化底蕴,营造多姿多彩的充满语文味的课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