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孙瑞华:“目标教学法”在高中生物复习课中的应用

    “目标教学法”在高中生物复习课中的应用
    ◎ 河北省唐山市第二中学 孙瑞华
    摘 要:目标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是“掌握学习”理论,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课堂教学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特别是对于完不成的教学目标要及时补救,实现堂堂达标,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并且应时刻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目标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是实施教学目标的关键程序,可分为如下几个过程:前提诊断——展示目标——达标教学(实施目标)——目标达成练习——反馈与矫正。
    关键词:目标教学法 依据 原则 模式
    一、目标教学法”的依据
    目标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是“掌握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理论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卢姆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掌握学习”就是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以基础知识和能力倾向各有差异的学生组成的学习集体(班级授课制)为前提,要求教师对教学目标进行精选和结构化,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进行适时形成性评价(反馈),为不同的学生设计“矫正学习”或“深化学习”,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掌握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尤其是教学方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目标教学法就是建立在这一理论与模式基础之上的一种新的教学法。
    二、目标教学法遵循的基本原则
    1、目标中心原则。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课堂教学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特别是对于完不成的教学目标要及时补救,实现堂堂达标。
    2、“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并且应时刻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即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通过议论、精讲、评价等环节,使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4、优化原则。从上课伊始到结束,从教师的“导”到学生的“学”,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应合理搭配,体现出和谐、自然和优化。
    5、反馈矫正原则。进行信息反馈,对残缺知识进行有效的矫正和补救,是防止知识缺陷积少成多,实现当堂达标的重要手段,体现了教学过程中交往和互动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三、目标教学模式的基本要素
    目标教学模式是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教学体系,掌握目标教学模式主要是掌握它的要素及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进行有固定程式的机械化操作。它的基本要素有:
    ①制订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既是教的目标,也是学的目标,亦是管理的目标。一般有两种表述方式:一是文字表述式;二是列表式。无论是哪种形式都要注意两点:一是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相结合;二是内容要点与水平层次相统一。
    ②展示教学目标。它的基本功能是把教学目标转化为教与学的共同目标,或者主要是学的目标,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节省完成学习任务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③依据内容要点安排教学过程。主要技巧是要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互相配合互相转换的规律,形成有张有弛、变而有序的课堂教学节奏。
    ④依据能力层次选择教学方法。能力层次是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和学生发展水平的结合点,只有在了解了知识的结构和学生的水平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把教学内容中的知识和能力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⑤利用观察、提问、检查作业、测验、考试等评价手段获得反馈信息,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及时加以矫正。这种反馈活动要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反馈的方式可以多样,可整体反馈,也可要点反馈;共同的问题可以集体矫正,各自不同的问题可因材施教地加以矫正。只有这样,才能使全体学生共同发展,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
    以上几个要素是目标教学模式中的几个主要因素,它们交叉相连,缺一不可。
    四、目标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示例——以《细胞呼吸》一节复习课为例进行说明
    (一)设计教学目标
    1. 教学目标的依据
    依据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及考纲确立教学目标。本节是新陈代谢一章中的重点内容。它系统介绍了生物异化作用的一个重要过程,为我们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动的过程奠定了基础。它与前面所学的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主动运输、新陈代谢与ATP、光合作用、植物对矿质离子的吸收及全微生物的代谢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细胞呼吸为其他生命活动及规律奠定基础。
    2.确定复习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有氧呼吸及无氧呼吸的过程、场所、反应式、反应条件。
    (2)能力目标:通过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中相关知识的归纳、对比,培养学生的分析
    综合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过程
    1. 提前诊断(5分钟小测)
    由于是一轮复习课,学生对有氧呼吸及无氧呼吸的过程应该掌握,因此通过图表来考查。
    2.展示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掌握细胞呼吸的过程以及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及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比较,达到以下复习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有氧呼吸及无氧呼吸的过程、场所、反应式、反应条件。
    (2)能力目标:通过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中相关知识的归纳、对比,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3. 教学过程的实施
    (1)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和手段围绕教学目标而确定。
    本节复习过程分为3个环节:课前以回顾、预习为主的学生自觉参与的过程;课上以理解、探究为主的师生互动过程;课后以落实、反馈为主的师生共同反思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来源:①预设问题: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水平进行预设,其目的是根据教学目标、知识结构,有意识地引领复习的方向,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知识主干、知识体系的把握。②随机问题:师生在复习过程中产生的进一步探究要求或质疑。
    1.1 预设问题
    将预设问题打印为复习提纲的形式,设计成填空、表格等多种呈现方式。预设问题有三个用途
    ①用于课前预习 对于复习内容中较简单、较基础的知识,由学生通过回忆或查阅教材独立完成,这一部分的问题放在课前使用。
    完成课前问题可达到以下目的:强化重点,防止遗忘;提炼知识,防止遗漏;扫清障碍,补齐差距;明确目标,提前预习。
    ②用于课上引领 对于需要前后联系纵横交错的问题,联系实际的问题,需要提炼拓展的问题.用于课上引领。教师精心设计和筛选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可为大多数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由于问题呈现形式清晰,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节约笔记时间,做到审题快速。落实准确,重点突出,节约下来的更多时间可留作更充分的思考。
    ③用于课下检索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对于课上思考不充分的学生,或课下需要巩固复习的学生,复习提纲中的预设问题可帮助他们准确再现课上的思维过程及知识网络,避免遗漏,并防止印象错觉而出现知识和思维的偏差。
    1.2、随机问题
    课堂上学生会随时提出各种问题,此时教师应避免直接做答,而应迅速转化出新的问题,交给学生,引导学生按照科学的思维途径自主做出答案。这种随机问题不能偏离教学主线,难度要适当。
    教学手段采用印制复习资料和制作复习课件等手段辅助教学。
    (2)课上复习
    2.1、先对学生预习的检查,通过学生的回答查漏补缺
    重点问题提示:
    1、生物的细胞呼吸是生物体异化作用的主要方面,其实质是分解______的物质,释放______,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
    2、生物的呼吸作用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呼吸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可以通过从阶段、过程、释放的能量、进行的场所、条件等方面进行比较,掌握两者的异同。
    3、植物的呼吸作用不是光合作用的可逆反应
    第一:从本质上说,前者是脱氢过程,后者是碳的还原过程,二者之间又有联系,呼吸作用的中间产物可以成为合成体内一些重要化合物的原料。
    第二:从反应场所、条件、酶等方面进行比较
    4、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主要有O2、温度、水;
    2.2用坐标画出以上因素对呼吸速率的影响曲线,并分析曲线的生理意义(见课件)
    2.3师生共同分析解决一些典型问题
    4.目标检测及反馈与矫正
    目标实施后,教师可利用教材上的练习、习题或自行设计的练习,组织学生自练或检测,让学生自我测评。通过检测获得反馈信息为下一步提供依据。
    根据检测情况,及时纠正错误,对未达标的学生进行某些知识点的补救,挽救教与学的过失,直至完全达标。反馈与矫正都应该是双向的:反馈给教师的信息,使教师及时矫正;学生通过检测反馈,自己控制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矫正或同学之间互相矫正。反馈与矫正应该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在以上四个环节中都可以进行,及时反馈及时矫正。
    五、目标教学法的优越性
    1.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目标教学法在导学达标过程要求学生自学课文,长期坚持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大有益处的。用 “目标教学法”在课堂上实施学生自学,且给出导学提纲,能促使学生自主的去阅读课本,不爱看书的学生在老师的督促下也会去阅读,了解知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对知识的应用、表达都是大有好处的。
    2. 利于培养学生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
    “目标教学法”在导学达标过程,由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互相探究,能促进知识点的透彻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增长学生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发言的积极性,尝试了成功的喜悦,彰显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更有成就感,因而能提高学习的兴趣。
    3. 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目标教学法”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有了充分自由想象及思考问题的时间与空间,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充分的发挥,开阔了视野,培养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也能最大限度地发展了学生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王雅琴的目标教学法漫谈

    点击次数:34  发布日期:2014/7/6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