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利民:浅谈小学语文阅读课的上法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课的上法
◎ 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淇滩镇钟南完小 鲁利民
语文,是学习语言的一门工具性学科。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及积累、理解运用的训练,使学生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小学语文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点,阅读课,既肩负起了“以文传道”的重任,又包含了字、词、句、段、篇等语文基本功训练项目,覆盖的知识面十分广泛,知识含量极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上好阅读课,它直接关系着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提高教学的效率是关键。对此,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从基础知识入手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螺旋式发展的,阅读教学在不同的年级段及在不同的教学单元负有不同的教学任务。因此,在开展阅读教学时,我们既要从基础知识入手抓好常规教学,又要突出、落实各教学单元的训练重点。如,为了让学生很好地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在教学时可先给学生一些知识铺垫,从引导学生给课文分段做起。这样,学生拾级而上,就能较顺利地达到学习目标。
二、有感儿读,读出真情实感
语文学的是一门语言,这就确立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朗读既是理解语言形象、作品内涵的有效手段,也是积累词语、训练语感的有效手段。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训练,读出真情实感。在阅读教学中,朗读的方式有很多,如范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自由读、轻读、默读、引读等等。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我们要针对教学内容有选择地采用,做到形式多样,效果突出。
三、生动的课堂教学
教与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要想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教者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想学、乐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发展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执教者必须综合教材、教师本身及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等各方面的要素,有选择地采用各种教法,如启发谈话法、讨论法、观察法、演示法、实验法、情景渲染法、自学指导法等,全面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受及思维,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防止抽象乏味的“满堂灌”或“满堂问”。
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中国教育早就有“应授之于渔,不授之于鱼”的论断,这体现的是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念。“授之于鱼”是“填鸭式”的灌输,而前者则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两者的优劣显而易见。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有赖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引导学生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使他们从学习的体验中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引导时要多采用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讨论、教师点拨等重“导”轻“灌”的形式。这样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得到了培养。
五、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有求异才有创新。质疑、求异是学生主动求知的生动体现,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学生有了主动求知的欲望,必定会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利用问题答案的不唯一性,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对于同一个意思,应该认同有不同的表达;对于同一个问题应该认同有不同的看法;另外,为了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可组织学生续编故事、开展辩论赛等等。
总之,具体到一个班,学生的情况很不一样,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这样,全班的每个学生既不会失去信心,也不会自满松解,都能够情绪饱满地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自觉主动地阅读,在各自已有的基础上不断得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