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连坤:挖掘有效资源,打造绿色课堂
挖掘有效资源,打造绿色课堂
◎ 广西贵港市平南县思旺高级中学 蒙连坤
摘 要: 课堂,是学生直接或间接学习知识技能、体验丰富人生,满足生命成长需要的地方。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要求我们给学生提供健康成长所需的生态土壤,要求我们的教学成为培育学生成长的育人行为。绿色课堂,是一种强调以生为本,尊重生命,注重自然和谐、智慧高效,充分张扬师生生命活力,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课堂。
关键词: 知识技能 新课程 绿色课堂 以生为本
一直以来,我们作为人民教师习惯并适应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就是教师主讲为主,学生只负责全盘接受,并没有强调学生应该学会挖掘课文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现如今,在人文精神的指引下,通过教学改革,构建充满生机和活力、师生共同成长、和谐发展的课堂。中学生是祖国将来的建设者,对他们进行环境教育,帮助他们培养“绿色伦理”观,提高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只有这样,我们的未来才会拥有越来越多的绿色,最终让课堂成为学生生命的绿洲。打造绿色课堂,使广大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情感和能力不断增强,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习活动中成长发展。??
一、注重挖掘环境教育素材?
(一)来自课本中的优秀素材。中学语文课堂蕴含着许多优秀的环境教育的内容,有的课文本身就是与环保息息相关的文章,有的虽然不是却隐含着大量环境教育的内容,所以教师要注重挖掘课本中相应的优秀素材加以引导。如:在新课标高一必修本中的《故都的秋》里面有这么几段话: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类课文并不止这一篇,对此类美文,我们作为执教者不仅要指导学生欣赏描写美丽大自然的优美语句,而且赞美和喜爱的语气读出自己对大自然、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更应引导学生唤起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进而激发他们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情感。通过长期的熏陶,学生在形象的学习环境中,主体地位得到较好的落实,能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学习空间得到有效拓展,自主探究、实践能力不断增强。除此以外,教师的角色意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教学行为得到了有效的优化。对于本身就是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教材,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要使学生懂得环境保护的重要。让学生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领会环境保护对于我们人类的重要,增强环保意识。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读、看等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好,从而培养热爱美丽环境的意识,让他们懂得这么美的环境要靠人们的爱护和创造,我们的生活才会拥有更多的绿色。
(二)来自生活中的丰富素材。一切学习皆来自生活,生活是学习实践的大课堂。在生活中学习,可以使学生充分体验生活、理解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学习问题,从而对学习产生兴趣,开始自主探究学习,最后将学习的结果和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并应用于生活,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如,组织一次远游,一次亲近大自然的野营,都可以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大自然的美。此外,电视、网络这些现代技术,有声有色、富有动感,非常吸引学生的眼睛。在这种环境中学习,学生的情绪高涨,注意力特别集中而且持久,效果也特别好。同时,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校园信息网也是学生展示才华的天地,能很好地张扬学生的个性,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来自人文教育的学习素材。如高中语文新课标必修本中的《兰亭集序》,里面的“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么优美的诗句,怎么不能够让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学的过程,不仅是一个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融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消除紧张的心理,对教师产生心理的认同,愿意敞开心怀,展开真诚的交流。
与此同时,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能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宽松自如的天地,成为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平台,能唤醒和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需要,并积极进入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二、发挥课堂教学的独特作用
(一)把环境教育渗透到整个朗读过程中来。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对于一些优美的诗歌、散文,其语言精炼,富有节奏感,教师应指导学生加强朗读,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等,这一系列的作品,无一不是节奏强,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富有节奏的朗读,能渲染气氛,激发情感,能变无形为有形,更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之后,情感上便渐渐产生了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心灵得以净化,感受到了作者内心所发出的声音,体会到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之后,教师再加以点拨,让学生明白优美的自然环境能陶治人的情操,尽可能的使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这样一个优美的环境之中,去细心体会大自然带给人的美感,并且让这些美感逐渐在学生的心灵中沉淀下来,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之情,也就会水到渠成了。
(二)以多媒体为载体,拓展学生视野,激发环保动力。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我们的教学工作。多媒体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模拟和想象空间,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视野,激起环保动力。
(三)将环境概念引入到活动中来。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环境教育活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增强环保意识。
1、辩论赛——在进行辩论赛的时候,选手需要充分表达自己观点,事前就需要搜集相关的材料,在此过程中,不知不觉就积累了大量与环保相关的知识。同时也考验选手及时应变能力,精彩的辩论赛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想,这对于环境教育是极其有利的。
2、人物剧表演——对课文中的剧目选段,可以让学生进行人物角色扮演,体会特定环境特点和不同人物的角色差异。通过用肢体语言演绎文章的内容,能更深入的理解文章主题。
此外,还有朗诵比赛,手抄报评比,读后感评比等活动,都可以成为比较好的环境教育活动。
三、拓宽环境教育的空间
(一)作文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作文教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作文教学在学生全面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作文教学,将环境教育渗透到作文教学中,从而使学生形成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享受绿色课堂所带给他们的独特体验。
(二)课堂之外的环境教育。生活也是人生的大课堂,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就是要给他们创造与周围环境相接触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的感官认识自然界中的事物,从而尽早唤醒他们的环境意识。因此,要把课内的环境教育向课外延伸。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近自然,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社会,接触周围环境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从生活实践中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环境道德意识。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越条件。
总的来说,环境教育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又意义重大的教育活动,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我们的天更蓝,水更绿,地更净,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将以更大的热情,更积极的心态和举措,打造出学生学习的一片绿色天地,让绿色成为我们课堂教学永恒的旋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