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莫鰆:预习─交流─点拨─解析─检测

    预习─交流─点拨─解析─检测
    ──浅谈初中化学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教师进修学校 莫 鰆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目标》部分明确提出“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能更好的适应现代生活。” 为实现这一课程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各级教育教学研究机构和广大一线教师正不断努力探索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在众多教学模式中,“先学后教”的“学案导学”模式已得到绝大多数教师的广泛认可,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在这一模式的启发、诱导下,我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应用、研究,现归纳、提升出初中化学新授课课堂教学流程模式:预习─交流─点拨─解析─检测。
    一、预习——学案引领,自主学习
    “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了指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地知识建构、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导学案重在体现“导”、“学”、“案”三个字上。“导”者,指导、引导。导学案就像旅行用的路线图、汽车的方向盘、古时航海的指南针一样,学生从“入口”进入,循着“导”的标志牌,经过自己、同伴、老师的共同努力,可以自己找到最后的“出口”,完成课前的基本预习,以便带着成就、带着展示的欲望、带着需要解决的问题进入课堂。“学”,首先要明确老师是为学生设计的导学案,因此学案的设计不是为了老师讲得方便,而是为了学生学得方便。不为讲,只为学是根本的要求。学案到处是“梯子”、“垫子”和“桥梁”。“案”是一个方案,一种设计,而不仅仅是学习材料的堆积。
    对导学案要科学规范设计。一份好的导学案设计应包括以下部分: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法指导、自主预习、合作探究、达标检测、课堂小结、课堂延伸等。导学案编制的策略是:“以学定教──目标导航──突出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突出思,教师点拨──突破疑难──突出导,检查反馈──当堂落实──突出练”,即读、思、导、练。
    课前,任课教师将导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根据导学案附有的学法指导,带着问题对教材进行预习。学生自学教材、教辅资料的过程中,注意对教材内容的体会和感悟,划出重点并进行必要的记忆或理解,同时用特殊符号标注出疑难问题,防止对照教材找学案问题答案的倾向。
    本环节要求学生独立自主全面完成,上课前由小组长检查完成情况,做好记载,将信息反馈给任课教师。
    二、交流——共同研讨,完善学案
    (一)组内交流。在小组长(可前后左右4-6人为一组,也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性别搭配、性格特点、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性进行合理搭配分组)的组织下,小组内学生个人提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弄明白后,个人再修改、完善。将小组内不能共同解决的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及时上报给任课教师。
    (二)研讨探究。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依据教材、知识呈现的先后顺序,以导学案为载体,分层探究,有序引导,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由低到高,螺旋状上升,全班逐一进行共同研讨,展示学习成果。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如学习内容为“实验探究”时),也可以是以个人的形式进行展示,其他小组或同学质疑、补充,使问题得到深化和纠正。展示过程中,学生要注意倾听并及时作好记录或进行修改,形成全班的共识。要让学生在讨论中尽可能多地暴露问题,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及时汇总,在精讲释疑时帮助学生解决。
    三、点拨——教师精讲,突破难点
    教师将小组讨论和研讨探究中出现的共同问题进行梳理,再一一解惑,对本节内容的重点、关键点、难点进行精讲、点拨。学生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做到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经过思考能会的不讲,学生经过合作学习能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及时评价。评价要全面,既有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又有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既有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又有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多维度评价。
    四、解析——试题解剖,规律小结
    例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代表性。针对性是说一要针对学生现有的知识状况进行设计,二是针对本节学习目标、学习重点。代表性是说试题涉及的知识覆盖面要广、宽,通过对它改变已知条件可演变为多道习题,通过对这些例题的讲解、训练,学生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1.审题。认真读题、审题,找出关键字词(题眼──审题的最关键之处)。审题时对文字要做到逐句理解,提取解题信息。逐句理解是解题的基础。逐句理解的审题程序是先集中注意力分步思考,从局部突破,明确各个子过程之后,再理清全过程,从而建立化学模型加以运用。学生在考试中往往对复杂的综合题和新颖的信息题看不懂就放弃了,对熟题也往往产生思维跳跃和落入思维定势而导致失误,即所谓粗心大意丢分,这都是源于逐句理解不到位。2.破题。仔细分析题意,弄清命题意图。分析──就是告诉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如何思考,每一步的困境是如何化解和突破的。分析尽量问题化、层次化、有序化。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3.解题。就是要引导、示范学生正确书写规范的解题格式,尤其是化学用语的书写必须规范到位,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要让学生从方法上领会解题过程中的审题、破题、答题的方式和奥秘。
    教师讲解时,要抓要点、抓本质、抓联系,要讲思路、讲方法,坚持“轻结论、重分析过程”的原则,注重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和一题多变。力争“讲一题一归纳,评一题授一法,解一题晓一类,懂一类能贯通”,重在思维训练、解题方法的指导上,就是人们常说的“授人一鱼,不如授人一渔”,一条鱼,只供一餐,但教给捕鱼的方法却终身受用。最终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尤以初中化学计算题中求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的习题最具代表性。
    教师对例题的点拨要有启发和提升。点拨一般不是就题论题,而是方法的总结,定理应用的技巧,解决问题的程序,知识理解的误区和盲点。点拨务要切中要害,言简意赅,具有指导性和启发性。切忌简单敷衍,或空洞无物,词不达意。
    通过规律小结形成技能技巧,解题经验、方法,以后遇此类习题就知道从何下手,用形成的公式、定律、法则去套就可以了。如化学符号 表示的意义,就包含了化学符号前面、右下角、右上角、正上方四个不同位置的数字的含义。
    五、检测——练习反馈,当堂完成
    新授课应该有适量练习,用于检测学生当堂学习目标(这里主要指知识目标)完成情况。通过练习既能消化、巩固知识,又为教师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提供直接的反馈。
    习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习题设计要有针对性、阶梯型、层次性、典型性,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题型:一般设选择、填空、解答(含计算)三种题型。题量:一般为4—2—2 。选择题、填空题一般不作提示,解答题一般应有提示。此提示就是指明解决相关问题的突破点是什么,关键步骤又是什么。
    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发现,给予指正,做出正确的评价。
     

    点击次数:121  发布日期:2014/5/8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